“三人行”
2000-06-06
在四川成都有这样三位摄影爱好者——古亚东、李永成、杨瀚森,他们三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拍摄专题,拍的不一样,想法也不同,但他们又是最要好的朋友,平时在一起切磋技艺,无话不说。下面,我们就请他们三个好友来个互相介绍。
杨瀚森的古城情结
李永成
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栉比鳞次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和灯火辉煌的夜色交相映衬,把我们的城市装扮得更加亮丽繁华。
在这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替的时刻,过去古老城镇的老屋、青石小街、沧桑古桥、渐渐地离我们远去……
我深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每当我忆起童年生活的小院、老街,便将好友杨瀚森的作品细细地琢磨一番。
补锅,1998年,成都,李永成摄
那一幅幅照片,记录了逝去的岁月中优雅的古镇,蜿蜒的小街,宁静的四合小院。也记录了平静安祥的成都平原上勤劳朴实的人们,更记录了我与他孩提时代生存的空间。
老屋下的街沿上留有他童年玩弹子的小坑,青石小街上印有他上学时踏过的足迹……
长大了,大街小巷又成为他为生活奔波的路径。
从幼儿时的顽皮嬉戏到念书、工作、安家,都是这些老式的房屋在为他遮风挡雨。他在回忆少年时光的同时,更留恋逝去的老城,创作的灵感也就由此而生。
他用镜头来扫描,让菲林来储存。不论是繁忙的昼,寂静的夜,他总是随身携带着相机、脚架和闪光灯,经历了十个冬去春来,掠过无数的阴晴雨雪。他以“收藏家”般的敏锐眼光,搜集了数以万计的老城遗影,将新老交替凝成永恒。
成都大同巷,1993年,杨瀚森摄
在他的照片上,我能见到老成都人悠缓的生活节奏和浓郁的文化氛围。青砖素瓦、斗拱飞檐、画栋雕梁、错落有致的各类旧式建筑,雨后铮亮的青石小街宁静清新,府南河边的民居古雅质朴,攀树掏鸟窝的孩童,赋闲安坐的茶客,相聚促膝谈心的邻里……
我深信,他用心灵去触摸的这个城市的图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像窑酒一样,越陈越香。
古亚东的探索之路
杨瀚森
1995年大年初一,劳顿一年的我利用难得的假期,为赴云南创作,挤进车站排队购票的行列。
“喂!朋友,你到哪里去?”一个陌生的青年拍打我的肩膀,希望与我们同行,我问他想去哪里?“你们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就这样,我与这位性情自由古怪的陌生人成了伴旅。
成都水津街,1996年,杨瀚森摄
原来他约了女友计划大年初一去昆明,但女友失约,孤独的他落魄地拿着两张作废的卧铺票和充足的旅游食品,在无奈中发愿要跟今日所见的第一个背摄影包的人随便往哪里走,于是我便成了他的“对象”。检票登车后,一路谈笑风生,辚辚车声,淡化了他的不快。
那次出行又有缘与摄影家陈轲先生和杨恭洁老师邂逅在赴女儿国泸沽湖的班车上,我们一行六人,一路风尘,沐浴着天光水色,感受着创作的欢欣。
从此,我们从影友成了好友,常常相邀于陈轲老师家中,观摩新作,交流摄影的经验与技艺。
卖草鞋,1996年,成都,李永成摄
亚东自幼习画,曾就读广西艺院和川师大艺术系。这为他在摄影构图、影调和色彩处理上,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由于日常工作繁忙,他倍加珍惜每次创作机会,对拍摄题材总是多方观照,深思熟虑。
他集中自己难得的休假,深入到康巴地区,一扎就是几十天,高寒缺氧并没有削弱他创作的激情。那独特的建筑、雕花、彩绘唐卡等民间艺术和寺院跳神、辩经、灌顶、传法的每一个细节,都尽收于他的镜头。
古亚东没有心醉迷目于绚丽多彩的高原风光和奇风异俗,他始终注视着深邃的藏族文化。
曾听他讲其作品《呼唤》的创作经历:那是他在得到一位活佛的特许,进入喇嘛闭关的禁地,亲眼见到闭关三年的修行者出关时的情景。经历长期独处山洞苦修的僧人,在修行圆满获准出关的时刻,犹如脱胎换骨般的兴奋,身跃于山峰峭壁之上,呼天唤地。他被修行者的毅力和成果所感动,深得启迪,发誓摄尽嘎拖寺的所有,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整。从此,他数次前往德念山,用七千多个画面,将藏族文化的“博物馆”嘎拖寺描述得系统详尽。
呼唤,嘎拖寺,古亚东摄
渐渐古亚东不再以获奖为目的,而是更注重自己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完整性,决心做一个“炒长线”的摄影家。
他曾对我讲:“摄影本来就是语言,跟说话一样,是信息的传递方式,将选择的题材拍完整,就象说话需讲述清楚一样。我不求从上百张照片中被人选中一张获奖,但愿用几个胶卷就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李永成眼中的川西坝子
古亚东
大约是1995年春节后,在一次影友聚会中,我第一次见到李永成。当时,众多影友都在品评外出拍回来的作品。有的高谈阔论,有的颔首称颂,不一而足。
静思,嘎拖寺,古亚东摄
唯有坐在一个不起眼的位子上的他,没有言语。眼见众影友一幅幅构图精美、色彩亮丽的风光片,他那羡慕、钦佩、羞涩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几欲起身向热闹中心挤去,却又捏着照片不敢挪步。看得出,他对自己没有把握。
出于好奇,我主动向前与他交谈,并提出要拜读其作品,却不想把这位仁兄的脸窘得通红……
后来我才知道他在金融系统工作,爱好摄影已有时日。
由于工作原因,他没有更多的时间远足,去寻觅绮丽风光和民族风情。自搞摄影始,他就利用点滴的业余时间凭借他长期在近郊工作时对农村社会的了解,以一颗平常心介入到最平凡的生活角落。川西坝子成为他这几年拍摄的专题。
油灯,嘎拖寺,古亚东摄
川西坝子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她得益于秦时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旱涝保收,物产丰富。同时,川西坝子又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外界交流、联系相对闭塞,加之一年大春、小春两季田间劳作时间不过三月,因此,当地居民富足得其闲,居闲得其乐,生活节奏缓慢而安宁。
李永成关注着这种生活,并锲而不舍地投入到这个题材的拍摄中。日积月累,他的影集逐渐盈溢着浓郁的乡情,散发出川西坝子黑土的芳香。
他用纪实加艺术的手法,叙述着川西坝子古老的故事,同时又用现代人的眼光诠释传统的文化。他把我们引入到川西这个有特殊地理位置、特殊的经济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让我们体验到一种现代都市生活中少有的平淡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