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物
2000-06-06
老赵又出新书了
再次见到老赵的时候,他已经不再落魄,而是踌躇满志的样子。他带来的消息是,9月上旬他的第二本书——《另类人生》即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漂泊在城市的边缘》出版后,老赵不仅在摄影圈成了“名人”,在社会上也产生广泛的影响。
老赵关注的另类人生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每天擦肩而过的平凡的人生,老赵讲述的故事就是我们周围人的故事。但是,老赵讲得认真,讲得真实,讲得动情。
四百幅纪实照片,15万朴实的文字,记录着摄影师赵铁林八年自我放逐式的漂泊生涯。八年艰苦而细致的跟踪调查。他把一些出没于我们的生活却从来不曾进入我们视野的“小人物”带到我们眼前。告诉我们,在乡村和城镇,以及在它们之间还生活着怎样一些人。社会经济的变革,给他们的谋生方式、生活内容、家庭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想法、谋求和可能的以及既成的归宿;在他们中间,和他们所生活的空间,哪写传统观念瓦解、哪些旧有习俗复归……
但愿这些故事能促使更多的人对社会问题产生更多的关怀和奉献。
老赵仍然在不停拍照、写书。凭老赵的学识与阅历,他要做的事情恐怕还不只这些。每年出一本书是他近期的计划,据说,出版社对老赵报的几个选题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另眼相看“何煌友”
印象中的何煌友热衷于领导“沙龙”摄影新潮流。没想到最近读到他的一本新作《鹏城叙旧》,让我对他另眼相看。这是何煌友送给深圳特区20岁生日的礼物,他用相机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20年来深圳发展的脚步。
20年弹指一挥间,从落后的渔村,到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的发展可谓瞬息万变。20年前的一张街景,如今看起来恍若隔世。近年来“老照片热”使人们多了一些怀旧的情绪,对于深圳人来说,回头看看改革前的深圳以及发展中深圳的图景已经是一种怀旧了。从这方面说,深圳有个何煌友真是幸事。早在1970年深圳只有何煌友一个专职摄影干部,那时候的他除负责县里的对外宣传,全县所发生的红白喜事都要拍:政治边防、学毛著,农业学大寨、文体活动……1980年-2000年,社会特区腾飞的20年,也是何煌友拍的最多、最激动的岁月。特区建设的日日夜夜,,哪里奠基、哪里封顶、哪里签约、哪里投产……他都会奔赴到那里。20年来,何煌友亲身经历了家乡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的全过程。“我做梦也想不到变化是那么大、那么快”这不仅是何煌友的感慨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的感慨。在特区20岁生日之即,《鹏城叙旧》也就成为特区发展弥足珍贵的见证。
观察
影赛掺和“吉尼斯”
摄影比赛,从形式到内容,应该说都在不断探索新的途径,以求赢得更多的发烧友与企业家的参与。
江苏《银潮》杂志社、南京金钱金箔总厂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全国新闻人物摄影大赛”就在诸多方面,力图开拓影赛新局面。
一是主题新颖:比赛规定只有新闻人物才有资格成为摄影作品的主体。虽然哪些人物能够参赛,哪些人物会得大奖,都让人若有所思或不得而知。二是画册独特:该赛全部入选作品将制作成世界首部金箔画册。此举别出心裁,但愿读者能够有幸欣赏到此画册,因为它限量发行,数量仅为2000册。三是申报吉尼斯:该赛特别奖,将用足金制成0.9×4米巨幅金箔画申报上海吉尼斯评委会收藏。结果如何,尚不得知,但摄影作品如能借助相当形式进军吉尼斯,也不失为一件喜事。
看来,创意是体现在各个领域、方方面面,而富有创意的举措,无疑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市场
胶卷:远近高低各不同
前不久《北京青年报》“记者观察”文载:北京市场上所售柯达民用彩色胶卷的零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怪现象,另外还出现了印有德文、日文、阿拉伯及韩文包装的柯达胶卷出现,而且价格几近国产胶卷价格。此事经本刊与京城的几家感光材料经销商店联系了解,方知目前正规渠道进口的柯达胶卷均无降价现象,绝大部分此类胶卷皆以中文包装。若以此判断,上述非中文包装的柯达民用彩色胶卷似应为非常规途径进口之物。
另外,乐凯公司在市场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只有外文标志的走私“杂卷”,目前几乎80%的民用销售点都有出售“杂卷”现象。如此猖獗的走私对民族胶卷企业来说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也造成 市场的混乱。如果要杜绝走私现象,除了加强打击走私的力度外,就是寄希望早日加入WTO,那时,市场将会更加规范,同时也给所有胶卷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说话
看图说话
这本书是我几天以前在地铁站里买到的。对于摄影,我是个“门外汉”,但是,我是那种很喜欢看图的人,小时候迷恋小人书,长大了也不看“图”少的书,一度被认为是不爱读书、没文化的人。可时下图文并茂的书是越来越多了,而且很多都成了畅销书,原来,读图也是一种“文化”。
再说这本书,我买它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他的书名:《独闯毒穴——一名摄影记者卧底毒窝30天》。和毒品沾边的东西都有一点点新闻性,因为那是一个潜伏于我们身边,危机四伏的恐怖的圈子。原因之二是这本书的“图”真的让我“触目惊心”,麻木的表情、溃烂的肢体、横尸街头……再读一读拍摄者的手记,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毒世界”。另外,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我太佩服这名摄影记者了。从书中的介绍里,我得知这位名叫梁文祥的“摄影记者”在拍摄这组报道之前,只是《南方日报》摄影部的暗房工人。然而眼前的事实却告诉我,这位连助理记者身份都没有的合同制工人,的的确确干了连正式记者都不易干的事——从2000年1月16日开始独闯毒穴,卧底30天,在毒贩和隐君子身边,把一个个罪恶记录在镜头中。据说,这些照片都惊动了广东省委书记,很快,毒窝被铲除,广州火车站附近的治安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可能会有人说梁文祥选这样的题材是很取巧的,出这样的书很容易名利双收。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摄影人敬业精神的社会责任感。读文字、看照片、也能从中看到作者的精神品质。各种评价褒贬不一,读梁文祥的书,让我看到了他的道德良知和他对镜头中人的悲悯之心。
北京读者李冬
网事
大学生网上办影展
现如今的大学生们十有八九会对比尔·盖茨那个用知识创造财富的家伙有一定程度的艳羡,但这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与财富有关。因为,大学时代毕竟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毕竟有太多的思考。用摄影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不乏为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今年春天,北大、清华和电影学院的学生摄协代表曾作客“红星茶座”,聊摄影与美,聊摄影与社会,从中我们了解得更多的是他们对摄影的理解。近日,在网上忽然欣喜地看到了大学生的摄影作品展览。
为了促进首都各高校间的文化交流,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才华。由北京物资学院和263首都在线新闻中心主办的"首都高校摄影作品2000年巡展"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在这个虚拟的展厅里,我们看到了学生们的摄影作品。参加此次网上摄影展览的学校有21所高校,真可谓“振臂一挥,应者云集”,这自然得益于网络,因为在网络中自由穿梭游弋的最多的当然是大学生。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网络+摄影=当代大学生眼中的精彩世界”。将摄影作品搬上网络以及在网络上进行摄影展览与摄影评比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次大学生的摄影展览应该说是为网络摄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