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3+X”考试的深思

2000-04-28阎康年

人民教育 2000年4期
关键词:考分口试出题

编者按:阎康年教授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老研究员,专门从事近现代物理史、科技和产业革命及西方高科技研发的研究。曾任英国科学院在剑桥大学的研究员、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研究员和美国物理研究所的访问研究员,也是我国专门研究牛顿、法拉第、卢瑟福、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和贝尔实验室的专家。阎康年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人才和科学家的成长与选择,曾写过几十篇有关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阁教授也非常关注教育,关注考试,他有自己的见解,本刊发表阎教授《关于“3+X”考试的深思》一文,可供广大读者参考。

自改革开放和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升学考试成为芸芸学子求进取的独木桥,人多桥窄,既培养了不少人才,又怨声载道。为了精选人才和考路正通,教育部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但难满人愿。近年来,广州开始试点“3+X”模式考法,深得不少人赞同,这可以说是在难关之侧又开了一条隧道,正像超导体和核势垒研究中的隧道效应,使人们急中生智,开出了秘方。据报道,教育部将在三年之内逐步推行,使秘方变成成药,无疑是缓解考学难题的一大措施。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是有了改进,值得庆幸,可是细想起来,还存在深一层的问题,应有节有度地试行,边研究边改进才是。

我国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地广人多,希望通过求学以得进取者众多,然而宝塔中的重点大学、重点中学又为数甚少,至于宝塔尖上的清华、北大,要考上就难上加难了。考试归根结底是分数高低之争,分数差之毫厘殃成后果爽之千里。要考高分数,特别是机器和类机器的人工评卷,以标准答案为准,要考高分只有背,背得一字不差或算的步骤与结果一点不错,才能得满分。这样的出题和判卷必然诱导老师们猜题、押题,猜得准、押得好的必收满堂彩,实实在在按部就班教的往往吃亏,甚至吃大亏。所谓“高考状元”,显然分数考得很高,背得很熟,尽管不能说他们知识中的一知半解和夹生饭大片存在;但是那些确有理解能力却答得与标准答案出入的肯定不会得满分,甚至高分,这就出现了“状元”不一定是真学得好的,分数低些的不一定学得差的情况,这样下去如何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事情发展到极端,往往返回到另一极端。笔者解放初考大学,那时出题只有两种:问答题和算题,只要答得道理对和算的方法好答数对就给全分。缺点是可塑性大,给分很难准确把握,优点是能从答算题中看出理解程度与能力,至少比单选和多选题猜中要好得多,也就是说否定了的东西有再否定的余地,这是自然辩证法三原则之一。上大学后采用原苏联的口试制,以材料力学考试为例,由于它对航空工程极其重要,一门不及格就得降班。口试采用先抽签取题的方法,题卷拿到手,先得算两道算题,只有答数对了才能参加口试。待到口试时,老师按题问,如果答得基本正确,老师发现口试中有的概念模糊或未说清楚,就追下去再追下去,发现有关概念清楚就给好分,如果发现概念不清,就给及格。大家感到口试能见真功夫,虚假不得。上面谈了“文革”之前两种主要的考试方法,各有优点,特别是口试法能见真功底。考虑到英国至今的高考仍采用推荐和面试的方法,而我国目前又在各个方面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笔者支持暂实行“3+X”的考试方法,以便作为过渡,但我想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3+X”考制中3门必考课(语文数学、英语)应当文理分开出题。语文、数学和英语对中小学生确实是基础之基础,凡大学生皆应具备必要的这种知识基础,所以考大学应将其作为必考科目,但是文科和理科对这三门课的基础知识要求程度不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如今语文和英语出题深度不少不是中学生应知应会的,而是按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要求或水准出题,很多近义词即使我们这些在行多年的人也难答对,甚至有些文学家和翻译也常望而兴叹,这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是必要的吗?至于数学出题,有些题目就是数学家看了也摇头,何故苛求于中学生?目前普遍存在中学教师对前沿科技发展情况及其所需的基础科技知识不闻不问,甚至了解甚少的情况,反而在古代和近代早期的数理知识,上搞得十分复杂。其中有些对智力开发有益,但大多并无现实意义,甚至将来做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也很少能遇到这种偏题。有些问题如数学上求极值或极大、极小等,在初、高中的数学中讲得很多,考题出得相当繁琐,而当学生掌握了微积分和微分方程后就很容易解决。升学考试出题和考法是比教育部公布的注意事项和命令还起作用的,它起了实际导向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上述情况对于准备成为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的学生还能说得过去,那么对于学语言、文字和法律的人又有多少必要呢?

由于这些原因,笔者建议语文、数学和英语考题应当文、理分开出题,否则让想学文科的学生去抠大量数学难题,让想学数学的人花过多时间去搞过多的近义词的区分,而贻误了主要发展方向,是不合理的。高考应以语、数、英的一般知识基础再加上对报考专业所需重要学科有较深了解为原则。

二、笔者比较赞同“3+X”考制,但是条件是“3”应以一般中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范围为限。至于“X”的内容,除去对报考专业起关键作用的学科之外,还应考虑有关的必要学科1个~2个。此外在计分时应突出关键学科的分数比重,如考物理专业的物理考分、考医学专业的生物考分和考冶金专业的化学考分等。那种把语数、英3门课与“X”内的学科学分不分主次平等计入总分的考法,会陷入无视报考专业特别需要的关键学科要求而错选人才的旋涡。

在专业化大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泰勒管理制,以承认每个人都会在某种工作上是优秀的为指导思想,将它演绎到高考中就成为每个中学毕业生都会在某学科上具有特长,问题在于是否能准确发现和抓住它,并据此选择未来的专业。如果报考志愿选择得当而考制或考法不妥,就会贻误考生的选择和人才成长。如采用“3+X”考制,则“X”中的关键学科分数值比重应加大,如考物理专业时的物理考分应:比其它学科分数值的比重加大,如占1.2/5~1.5/5,数、语、英、化可以同等计分。又如,考医学专业应突出生物学科的分数值比重,如占1.2/5~1.5/5,而把化学分值等同于数、語、英计算。这1样做,既照顾到数、语、英对于报考各1专业的普遍重要性,又突出了报考专1业的关键学科,并且兼顾了有关学科(化学)的重要性。笔者不同意那种把数学和语文分数过分加大比重的做法,因为它们的重要性已经在各专业必考它们之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果以这种过分拔高而压低报考专业的关键学科分数值的比重,等同于本末倒置,1对选拔合格的优秀专业人才十分不利。

高考的考制和考法对于中学生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在学习导向上甚至比命令还起作用,不可等闲视之。学生为了凑够总考分会分散自己之所长学科而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分数值比重大的学科,所以不顾关键学科而加重数学、语文的准备,以普课盖过关键课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难道诺贝尔文学奖和物理奖获得者各自的数学和语文都好吗?我们如果加大“X”中的关键学科的分数比重,其效果会更好。语、数、英的重要性已经由各专业都得考充分显示出来,没有必要再加大其分数值的比重(对考中文和数学专业的例外)。反之,语文和数学见长的学生如果去学医、工程和某些理科或文科,很可能不是优秀的。一次高考固然难定终身,但它却在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关系甚大,不可儿戏从事,即使考虑不周,影响也甚大。

三、出题应以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主要方法及其活用能力为中心。出偏题、怪题和过难的题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并不能说明教师能力强和水平高。与其让学生为此多年寒窗,还不如加强基本功训练和身心健康。凡是高一阶段要学高层次解法和知识:的,在低阶段应避免繁琐地以难题出现,只以讲授和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限。这样安排既节省了学时,加强基本训练和能力,又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教师应了解当代科技前沿发展的动态趋向和需要的知识结构,只有知道了这些情况和要求,才能恰当地编写教材、教案和了解哪些该讲及重点讲。否则,在今天科技更新换代极快之时,课堂上对古代和近代早、前期的知识不厌其繁地讲解、论证和无边际地演算,有此必要吗?从旧知识的迷宫中解脱出来,教给学生将来从事科技工作真正用得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不是更好吗?事实上,今天中小学教的不少东西,出的很多难题,连大学毕业的甚至从事有关专业的专家都难以应付。有一位数学教授竟说中学出的一些数学难题连他都解不出来;考卷中很多同义词连作家都难以分得清楚,专家都如此,为何要难为青少年学生。笔者看过不少备考试卷和复习参考材料,真为教师们捏一把汗,如果他们事先没有充分准备,要答个好分恐怕都很难。在应试教育影响仍然颇深的今天,教学发生畸形,我国国土上至今未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应试教育和难、怪题误导而不重视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恐怕是基本的原因。

为了避免使教师走人畸形教育的怪圈,师范院校应当简化古代科技知识的讲授,而把重点放在近现代。在培养学生如何为中小学教学作知识与技巧方面准备的同时,师范院校应当开设所学学科的现代发展情况及其需要的知识基础的讲座或课程,因为只有知道了科学创造性的需要,才能正确安排和讲授知识的真正重点和难点,并使其教的知识和技能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真正接轨。

高考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值得認真重视和研究的,笔者在这里仅就高考的体制和出题等问题提出以上不甚成熟却考虑几年的想法,供感兴趣的和有关部门在教育改革与决策中考虑,希望有补于万一。

猜你喜欢

考分口试出题
中考分式求值面面观
我省将于7月25日前公布高考成绩及录取分数线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数学模型之试卷综合评价模型
棉和绵
中考分式题题型展示
她负责吗?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八戒出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