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关于“亲情”的作文
2000-04-28袁卫星
袁卫星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决定在高三第一学期i布置学生做一篇“亲情”作文。
我先把我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读过之后,我对“亲情”作了一番自我理解意义上的阐释,话不多,但在学生心中澈起了反响。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那寥寥的几句,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需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这十多年,我愧欠太多…“这篇作文,学生交得又齐又快,写得又深又好。
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批改这,篇作丈,而是在看过一遍之后,发还给学生,并且告诉他们,希望他们把这篇作文寄給他们笔下的“亲人”,让他们的亲人来作出最好的评判。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对自己的文章做了认真的誊抄或者修改,当学生把作文装进信封写上名址交给我时,我看到的,是一群等待起飞的候鸟。
只有一篇作文无法寄出,那是一位学生写他百天前病故的母亲的,题目叫《永远的思念》,长约3500字。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陆续收到学生家长的来信,谈他们读了孩子作文的感受:有的感慨万千,孩子真的长大了;有的甜蜜无比,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有的激动不已,只要孩子懂事,再苦再累也愿意……有的让我转信给学生,要和孩子一样,用笔,作一次情感的交流。一住患有癌症的家长读了她儿子写的《母亲的唠叨》一文后写来长信,说,“想不到,孩子能理解我的唠叨。他真的长大了!我此生再没有遗憾,以后的路,他能走好……”
在征求学生同意后,我安排了一次讲评课,读家长来信,读《永远的思念》。《永远的思念》几乎让我们每一位师生都流下了热泪。而就在读完后大,家黯然的一刻有人敲门。我推门出去一看,只见一位学生的母親拎着大包小包的棉被寒衣在外边。我一改通常将该生叫出门外的做法,将这位母亲请进教室。教室里一片哑然之后。旋即掌声雷动。我临时决定让该生口述一遍他的作文,因为,在印象中,他写的也是母亲。我把他母亲安排到空住上坐定。并让他大声口述自己的作文。学生说得很动情,母亲听得很动容。没等作文说完,母子两人就已经热泪盈眶了。全文说完,教室里再次掌声雷动。我顺水;推舟,建议会唱歌的同学給《永远的思念》里的母亲,給在座的母亲,给自己的母亲,给所有的母亲献上一首歌。于是,教室里响起了《念亲恩》,响起了《妈妈的吻》,响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事后,有许多同学都说,这篇作文,这堂课,他永生难忘。我说是的,我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并且悟到了一点人文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