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尔斯泰笔下的“莫斯科大火”

2000-03-24方一戈

知识窗 2000年2期
关键词:全城木屋托尔斯泰

方一戈

1869年,当拿破仑兵败莫斯科的历史烟云刚刚散去半个世纪,列夫·托尔斯泰就以他的不朽之笔,写下了描叙此役的史诗般巨著《战争与和平》。在书里,托氏用了整整九个章节的篇幅,形象地再现了那场叫拿破仑触尽霉运、吃尽苦头的著名的“莫斯科大火”。

这场大火,起于侵俄法军进入莫斯科的当晚,1812年9月14日午夜时分,也有说是从城陷的前一天起火的。熊熊烈焰一直烧了五个昼夜,把莫斯科四分之三的建筑物化作了一片瓦砾。

这场惊心动魄的大火究竟是如何烧起来的?史学家们一直众说纷纭。或日是拿破仑事先有计划,要毁掉这座欧洲名城;或曰是酗酒肇事的士兵纵火打劫所致。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它出于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大胆策略,是俄国人焦土抗战、困死敌寇的一记非凡“出手”。

但托尔斯泰不这么看:“不管法国人怎么愿意归罪于俄国人的野蛮,俄国人则归咎于拿破仑的暴行,或者,后来又把英雄的火把硬塞到自己人民手里,可是那场大火不可能有这种直接的原因。”托翁写道:“莫斯科的着火是由于烟斗、厨房、篝火、敌军士兵的粗心大意。”(《战争与和平》第三册第三部)

他的这个朴直的观点,虽然没有了为着抗敌而自焚其都的那种壮丽光环,未免让人有点失望,但毕竟要合理、可信一些。因为前者固然悲壮骇世,但从当时特定环境下俄罗斯国人的心态和民族感情来细细推究,终归不大讲得通。后来,以治史谨严著称的美国史学家卡尔顿·海斯也在他那本《近代欧洲政治文化史》中,提出了与托氏几近吻合的研究结论:“莫斯科之火,初由居民不慎,延烧及于商品陈列所之酒精化学品部分,遂一发而不可遏,全城皆成废墟。”

的确,正如托尔斯泰所言,“莫斯科之所以被烧毁,是由于具备了烧毁的条件”——

这座始建于1156年的俄罗斯古都,地处森林稠密的东欧平原,数百年来人们习惯以木结构为城市建筑的骨干,故有“木屋市”的别名。一直到17世纪末,全城除了克里姆林宫等少数石建筑,木屋仍比比皆是,不说王公巨富的豪邸,就连沙皇的宫殿,也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木构风格。城乡民宅内,大多用松明、蜡烛或油灯照明,又少有烟囱,炊烟直冲屋顶,把房子都熏黑了。可见,城里四处隐伏着火灾之虞,也确实屡屡发生过全城性的大火。1701年,彼得大帝曾下令禁止在莫斯科盖木房,但收效似乎不大。一次,皇宫新落成的一座木宫殿失火,不单烧了房子,还把彼得罗芙娜皇妃4000多件华贵的衣物也“报销”了。

而上述那场俄法战争中的大火发生之前,按照《战争与和平》的描叙,“即便房屋主人和警察都在的情况下”,莫斯科的“夏天几乎每天都有火灾”;整个城市可怜兮兮地仅备有130架“陈旧的救火机”。在这样的“一座木结构空城”里,一旦居民逃散,“在那里煮饭的是一群陌生人”,托翁问道:“火灾的可能性该增大多少倍呢?”

据说,经历了那次反拿破仑的战火洗礼后,莫斯科当局痛心疾首,终于下狠心弃“木”用“石”,以新的思路重建自己的城市。岁月沧桑,星移物换。今天,当人们为这座欧洲名城高楼巍峨、大厦林立的雄姿慨叹的时候,会不会还记得昔日托尔斯泰笔下那座“木屋市”的故事呢?!

猜你喜欢

全城木屋托尔斯泰
会飞的木屋
会飞的木屋
秋菊
七颗钻石
俄“木屋之城”前途未卜
Dandy Cells潮细胞
木屋
香港全城
忘记自己的人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