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牛熊对话
2000-02-10
----分析报告显然不是一种在新闻学的意义得到完全认同的报刊体裁。但是,它往往富于惊人的信息含量,以及具有专业力度的分析眼光,因此,《财经》既与它小心地保持着距离,有时又禁不住要狠狠地利用一下。当然,一切决定要服从于所触及的事件本身,或者说到了不能不拍案而起的时候。
----刚好是在两年前的这个季节,本刊以较大的篇幅,推出了一组关于中国股市长期投资收益率排名的分析文章,并理直气壮地冠之以“十大牛股 十大熊股”。当时的主要意图,在于试图通过对一段时间股票走势变化的定量研究,归纳出这个还很年轻、投机色彩还很浓厚的股市发展的一些基本法则——“牛股靠什么战胜了市场?熊市为什么被市场冷落?”
----今天的《财经》再次与“分析报告”遭遇。与前次相同的是,文章仍然紧扣着中国证券市场云谲波诡的动荡,仍然以披露大量独家的材料引人入胜;不同的则是具有更强的新闻性,其论述更加切入这个市场如何健康发展的重大主题。初次尝试所谓“报告解析”的形式,也是考虑到要将我们叙述的材料和由此生发的分析、见解有所区别,以利于读者对记忆犹新的各种事情作出评判。
----两年来的证券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新意叠出,一方面鱼龙混杂。正是在这个期间,被期许和赞颂簇拥着的证券投资基金一直被广大投资者寄予厚望。保守一点讲,我们揭开的还只是“基金黑幕”的一角,但确信它对投资者的警示意义可能要比牛与熊的直接对话更有长久的生命力。
----几天前,向本刊赴上海采访基金问题的记者问起此行有什么感受,对方在回答前竟是很长时间的沉默。“很多人看不下去了。在证券基金这个利益群体的内部和外部,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正义之士。也许因为身不由己,他们暂时不会开口,但最终是要说话的。”
----或者以自己的方式将隐秘传播到社会,或者挺身而出对弊端公开提出批评。如此,既往形成的“行规”还会存留多少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