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2000-02-02陈士衡
陈士衡
我国西部地区长期以来人力资本开发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深入研究这些地区人力资本开发的途径,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存量的有限性是经济预警系统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所谓人力资本存量的有限性是指人力资本在现实的质和量方面的稀缺。从数量上看,实际劳动量的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如果我们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考察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则不难发现,人力资本短缺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阻碍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实证性研究中得到证明。
首先,人口数量的过度膨胀限制着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质量的提高与改善。根据1995年2月15日的统计,我国大陆总人口已突破12亿。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由来已久,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这是自清康熙年问以“新增人丁永不纳税”为开疆拓土的后继政策,导致人口百年翻两番,以及50年代我们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本世纪人口翻两番的历史留下的。调查表明,我国人口失控的重点地区是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人口增长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第二次生育高峰期间,全国农村出生率高峰在31.19~43.83%o之间。而这些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有半数以上地区的出生率高峰值为45%0以上,其中有些省份竟达到53.90%0。直到1985年,我国西部各省区农村的出生率才降到30%0以下,而早在1973年,全国平均人口出生率已达30%0以下。此外,还有资料表明,1987年,全国多胎生育率超过2‰的有10个省区,然而大多数是西北、西南经济不发达的有关省区。以上统计表明,我国不发达西部地区人口总量的过度扩张,给人力资本的开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效50因为一方面从人是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人口数量超比例的扩张只会加重经济资源耗用负担,从而大大减少整个区域社会进行人力投资、提高人口素质所必需的份额,而使人力资本积累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日益恶化;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多产生的就业压力,社会不得不把超过实际需要的低素质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去,无形中又会引发人口数量扩张的冲动,从而形成一种人口数量替代质量的恶性循环。这既拖累着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步伐,又制约着医疗、卫生、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使不发达西部地区人口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长期以来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
其次,教育落后使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长期偏低。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了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为不发达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劳动后备力量,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和发达东部地区相比,和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相比,西部地区教育整体状况仍然十分落后,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一些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从1952年的50%增加到1994年的98.4%。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国家实际投入到不发达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还是比较少的。值得一提的是.到了80年代以后,不发达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几乎没有太多增加,和全国相比,我国西部地区儿童入学率仍然很低。据刘效在《中国不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发展》一书中所提供的资料,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5省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9%,它与全国的这一数据95.9%相比,差约6.9个百分点。另外,据贫困地区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内蒙、青海、贵州、宁夏、云南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72年、4.41年、4.45年、4.87年、4.14年,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5.52年)的103.6%,80.0%、75.2%、88.3%、75.0%;具有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分别为1.67%、1.69%、0.89%、1.86%、O.92%,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1.59%)的105.50%、107.6%、56.0%、117.0%、57.9%;相反,文盲比例分别为20.4%、38.4%、34.5%、31.4%、35.0%,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20.6%)的99.2%、187.4%、167.5%、152.4%、169.9%。可见,这些地区(除内蒙外)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盲的比重都高出全国水平。我国西部地区教育落后的突出表现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业务水平较低,教育质量不高,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十分薄弱,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慢,教育还不能有效地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再次,人力资本的单向性流动使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更加缺乏。人力资本流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人口现象,它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终决定着人力资本的分布和迁移状况。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流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低于流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一个地区来说,为了保持人力资本的动态平衡,在人力资本流出的同时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人力资本的流入。所谓人力资本的单向性流动,就是指只有流出没有流入或只有流入没有流出,前者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后者则导致人口负担加重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承载力日渐下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单向性流动表现得十分强烈,并且这种流动主要是以高素质人才的流出为特点。有资料表明,在近十几年内,我国西部地区流失的专业技术人才就已达5 000人之多。专业技术人才的不断流失,使我国西部地区本来就缺乏的人力资本更为短缺,由此也加大了这些地区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缺口,从而使整个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不断地下降。
二、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开发的深度与广度
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稀缺,不仅使现有的产品和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使大量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富饶的贫困”就是由此而来的。因此,我国不发达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关键取决于人力资本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对这一结论给予认同,那么我国西部地区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在人力资本的积累、开发和结构优化等方面作出战略性调整。
首先,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为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创造良好的
数量前提。这些地区生育控制的关键是要努力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因此,当地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加对西部地区计划生育的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以促进这些地区人口的发展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其次,更新现念,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物质资本投资、忽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战略,正视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经济成长的重要意义。今后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应遵循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原则,并适度地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地转变到以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开发为依托的发展轨道上来。
再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教育发展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我国西部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教育的发展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环节,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1)加强基础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到提高全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上。一项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在同时提供化肥、良种等投人以及改革耕作技术的条件下,上过4年学的农民的年产量比未上过学的农民的年产量要高13%,即使没有这些投入,前者也比后者高8%。因此,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奠基工程,应逐步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尽可能普及初等教育。(2)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逐步提高劳动者技能。职业技术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上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我国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应忽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应逐步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3)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与此同时,还应加大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改变教育原先按计划体制运行的模式,努力调整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鼓励教育供给多元化和竞争化,增加教育的有效供给,来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快速生产和更新。
最后,应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逐步解决“脑体倒挂”问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大幅度提高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并设法为高技能专门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样才能防止和减少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流失。
除以上几个方面以外,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开发积累,还会受到劳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因此,这些地区还应加大力度推进这些相应制度的改革,为人力资本的开发积累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高教所
(上海200092)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