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十年棋书风雨路

1999-06-14文/志强

棋艺 1999年18期
关键词:棋坛中国象棋棋艺

□ 文/志强

凡是一种艺术形态的发展,总要伴随着相应理论书籍的问世,象棋亦不例外。

从明代的《适情雅趣》、《桔中秘》到清朝的《梅花谱》、《韬略元机》、《竹香斋》,四百年间,有过辉煌,有过蛰伏,也有过颓废,但屈指算来,出版发行的棋书亦不过四十种。

建国后,随着棋类活动的蓬勃发展,各地棋手交流技艺的机会的增多,为大规模棋书出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棋书如同一枚航标,指引着弈海学子前进的方向;又似一盏明灯,照亮了神州棋坛的各个角落。

抚今追昔,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究五十年来棋书出版业的风雨历程。

峥嵘岁月(1949年—1956年)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象棋棋书出版并未像其它姊妹艺术那样得到足够的重视,仍处于无人问津,无人管理,任其自生自灭的尴尬窘境。加之当时全国性的棋类比赛尚未举行过,因而出版的棋书实在少得可怜,平均每年亦不过三、四种,而且大多是作者根据个人经验体会和一些设想撰写而成的。

出版最多的无外乎是一些象棋入门方面题材的书籍,如屠景明的《看图学象棋》、《看图识谱》、《象棋入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棋坛总司令”谢侠逊老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的

五本《象棋谱大全》(木刻本),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发行量更是创纪录地突破了十万册,并被再版七、八次之多,与《桔中秘》、《梅花谱》一道成为后辈求道者的必读教材。

但是,受当时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客观条件的制约,与出版相配套的设备还不够先进,铅字排版,略微发黄的新闻纸等种种迹象表明,这段历史时期的棋书出版还滞留在较为原始阶段。

令人颇感欣慰的是,在内容质量上已有了不小的改进。突出表现在同解放前只列着法而无评注的纯然一色相比,此时的棋谱已有了简评,即在原谱着法后面增加了“注释”。虽然在现今看来微不足道,可在当年也算是一次不小的飞跃了。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于是关心象棋发展的各方人士开始酝酿,酝酿一次大规模振兴棋书出版的壮举。

好戏连台(1956年—1966年)

1956年是中国象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首届全国象棋个人赛于12月份在北京举行,这也是我国举办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比赛,从此中国象棋被正式列为体育项目,也有了专职部门负责管理。

国家体委下属的人民体育出版社率先挑起了出版棋书的大梁,《全国象棋个人赛对局选》也在董齐亮、王启宏、徐家亮等象棋理论家、活动家的同心协力之下,年复一年地出版发行。

不仅如此,杨官、陈松顺主编的《中国象棋谱》、李义庭主编的《巡河炮对屏风马》(上)、张雄飞主编的《象棋入门》等优秀作品亦相继问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象棋谱》在出版之初,恐未能引起应有的共鸣,因而没有大量印刷。出乎意料的是,印书很快就售完,同时也得到海内外不少读者的赞许,于是几经反复,共计印刷十万余册。难怪一些老一辈棋手每当忆起这段往事时,不无感慨道:“《中国象棋谱》整整影响了我们一代人。”

好戏还不算完,1960年6月28日,陈毅元帅在北京饭店接见各路象棋高手,并在会上做了重要指示:积极开展棋类活动,提高棋艺水平,繁荣棋艺创作。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家报纸纷纷开设专栏报道象棋赛事,如《中国体育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等,广东人民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也都是在这期间成立的。正当人们乐观地认为中国象棋棋书出版业进入全面大发展时代时,谁曾想一场灾难正悄然袭来。

命途多舛(1966年—1978年)

人算不及天算,1966年,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开始了,阴云刹那间笼罩了整个神州大地,身穿黄军装的红卫兵和各种颜色的标语口号、大字报随处可见,批斗会、大串联、背语录成了那个时代的标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棋类项目一度被正式撤销,各地专业队陆续解散,一些著名棋手也遭到迫害,甚至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抄家放逐,全国棋坛变得死一般的沉寂。

棋书出版社虽未受到查封,却也被列入“封资修”附属物的行列。一些已经签订出版合同的棋书,像李义庭的《巡河炮对屏风马》(下)、杨官的《中国象棋谱》第四本也因此而石沉大海,成为永久的遗憾。

更令人不解的是,所有棋书作者一律没有稿费,按照现在的话说,完全是奉献。由于劳动成果遭到了无情的践踏,棋书作者自然也就失去了创作的激情。从此棋书市场一蹶不振,无精打采地走过了整整十二个年头,令人痛心疾首。

从头再来(1978年—1985年)

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创伤开始逐渐平复,但此时的棋书市场已经伤筋动骨,恢复起来谈何容易!1978年,真是个幸运的年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到处春意盎然。

国运兴,棋运兴。象棋除了一年一度的全国团体赛、个人赛、少年赛外,各种民间赞助的杯赛也频繁登场亮相,如五羊杯、三楚杯、敦煌杯等。不仅如此,《北方棋艺》(现《棋艺》)、《象棋研究》等象棋杂志也相继创刊。从1978年亚洲象棋联合会成立到1982年国家体委颁布《象棋棋手等级制》,不足四年的光景,神州棋坛重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棋赛和棋书,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随着绵延不断的棋赛的举办,为棋书出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蜀蓉棋艺出版社于1985年正式成立,她的出现无疑给正在急剧膨胀的棋书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并由此开始了辉煌的历程。

辉煌时代(1985年—1999年)

北京图书馆曾做过这样一次数字统计,文革前全国总共出版的棋书不到五百种,自打蜀蓉棋艺出版社成立后的十五年间,出书量如雨后春笋,成百倍增长。而且从选题策划、技术质量到排版印刷、装帧设计也都上了一个档次。

首先,与以往较为零星的单本棋书出版相比,呈现全方位立体式,由一个点到一个面,由一个面到多个面,先后推出《象棋特级大师丛书》、《象棋现代布局丛书》、《象棋三十六计》等。

其次,在写作手法上,也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对局评注为主的陈旧模式,将棋手竞技状态、棋艺风格,临枰感悟、奋斗历程、对局背景穿插其中。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在阅读了《旷代棋王胡荣华全集》(第一卷)后,评价说是“用文字铸就的弈坛丰碑”。

再次,由于民间赞助性杯赛的风起云涌,奖品也由以往奖励钢笔、笔记本的羞涩状发展到拿高额奖金的功利型,这就更加促使棋手认真探研技术新招。在它的推动下,一些高技术含量的棋书纷纷问世,代表作如《象棋布局举要》、《象棋残局新论》、《象棋系统论》、《列炮纵横谈》、《顺炮全集》等。

第四,1994年左右,随着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棋书出版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由以前铅字排版发展到电脑排版;由新闻纸发展到胶版纸,封面、封底、书脊、内文版式等方面也有了专门的美术编辑,装帧设计质量大幅提高。

与繁荣的棋书市场交相辉映,棋迷购书热潮空前高涨。刘国斌、韩宽、徐家亮主编的《象棋入门》,屠景明主编的《中国象棋词典》和丁章照主编的《象棋台历》均发行二十余万本,这么大的发行量恐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会被打破的。不过与此同时,一些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甚至改头换面,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棋书也暴露出来。好在1990年国家版权局明文规定了何为剽窃,从而净化了图书市场,保护了知识产权,使棋书出版走向了法制轨道。

下世纪棋书走向

毋庸置疑,现在的棋书门类繁多,内容丰富,不过单就战略战术、对全盘运筹帷幄的指导意义而言,这样的书籍还比较欠缺,因而这将成为下世纪棋书出版的主旋律。另外我们还不能忘记一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象棋棋书出版业亦不例外。在经历了长达四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后,也要遵循这样一条客观规律:产生、发展、高潮直至最后的消亡。从现在流行的VCD光盘中,我们似乎可以寻到一丝启迪,今后棋书极有可能被这种新生事物所取代。原因很简单,光盘容量大,体积小,且造价低。当然我们无法否认,棋书仍然有一种光盘无法比拟的魅力在里面,也正是由于这种魅力的存在,将陪伴她走过最后的生命历程,但终将被另外一种新生事物所取代,这点却是我们坚信不疑、奉为圭臬的真理。□

猜你喜欢

棋坛中国象棋棋艺
我和爸爸拼棋艺
花言巧语
欣慰
马踏连营
大博士回答
为业余棋手诊脉
死于安乐
2008年《棋艺》主要文章索引
谭景洋我个性我存在
中国象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