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可以预报了
1999-06-07茅志成
茅志成
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的高热天气,正威胁着人类。在我国南方地区,高温中暑仍是每年夏季人们面临的健康问题之一,特别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那些习惯于在人工恒温条件下生活、工作的人们,由于机体热耐受能力明显下降后,又将面临滚滚热浪的严峻考验。在医院的急诊室里一批批中暑病人的出现,预示着我们“防暑”意识非但不能削弱,还要不断强化,迫在眉睫的是找到预测中暑的办法。
在与中暑发生有关的气象因素中,高温的决定性作用已为人所知。许多资料表明,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1℃时就有人发生中暑。但是,我们在中暑防治研究中观察到,在每年中暑发病人数最多的日子里,气温并不是最高的,相反,在最高气温显著升高的日子里,有时竟没有或很少出现中暑病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与中暑发生有关的气象因素不仅仅是高温,还有其他六项,即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照时间及降水量,其中以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最大。这里所说的日平均气温,不是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平均值,而是一天中2、8、14、20时四点气温的平均值。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根据日最高气温安排生产、生活,气象部门也只预报日最高气温。事实上,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更加持久和明显。这好比把手放在沸水里2秒钟较容易,但要置于80℃水中1分钟却很难一样。经研究,我们总结出气象因素与中暑发生的规律,即当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超过30℃,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2%时,会出现中暑人群。据此,气象部门可以计算出中暑指数,发布中暑预报。南京市气象台于1998年7月8日,首次发布中暑气象条件指数预报,预报与中暑发生的符合率达98.6%。
中暑指数可分为小于或等于45,46~61,大于或等于62三个区段,分别表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出现的指数范围,主要用于推测发生何种类型的中暑及中暑的严重程度。当指数小于或等于45时,出现先兆中暑,即人体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指数为46~61时,则为轻症中暑,除了出现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可升至38.5℃以上。指数大于或等于62时,会出现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日)射病。热痉挛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肌肉收缩痛,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尤以腓肠肌(即小腿肚)为显著,常两侧同时发生,时而发作,时而缓解,但病人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于正常。热(日)射病又称中暑性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继而无汗,可伴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指数大于或等于62时,与中暑发生的符合率可达100%。
夏日里,通过天气预报,人们每天可以知道第二天的中暑指数后,就能事先做好防暑工作。比如:保持居室的良好通风及适宜的温湿度,充分午休。老年人或慢性病者更应按时服药,多饮水,多食新鲜瓜果蔬菜。孕产妇不要迷信于不通风、不洗澡的旧习俗,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室外作业人员可适当调整作业时间,备好遮阳设施,及时补充盐分。旅游者要避开中暑高发时段,重新调整外出计划。各医院门急诊也应作好必要的医疗准备,随时作好抢救重危中暑病员的准备。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象台尚未发布中暑气象条件指数预报。但是,人们也可以根据当地气象台发布的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作为“日均气温”看待。如果连续3天“日均气温”在30℃以上,可粗略地估计中暑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这种“日均气温”呈不断上升趋势,中暑的严重程度则要加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