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又逞凶一死五“伤”
1999-06-07林果为
林果为
今年一二月间,福建省发生了一起苯中毒事件,六名中毒者一死五“伤”。
中毒者是闽清县某箱包厂工人,先后因身上出现青紫块、皮下出血、口鼻出血、头发大量脱落、乏力等,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病房。经检查证实,他们因患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中23岁的女工李某医治无效死亡。
该箱包厂为一私营家庭式作坊,位于一个密不透风的宗祠内,通风状况较差,且无任何排风设施。从1998年3月开始,该厂使用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桥沥南门村生产的“B型818胶粘剂”粘贴密码箱的内衬。工人徒手操作,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如口罩、手套等,进厂前也未进行过健康体检。直到六名工人住进医院,其苯中毒事件真相方暴露,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类似的悲惨事件,社会上屡屡发生。在悲痛之余,你也许还会问——
苯,无色,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它主要是以蒸气状态,经人的口鼻吸入体内,少量可以经皮肤吸收。又因苯是亲脂性的,进入人体后多积蓄在富含脂肪的组织和器官内,如神经、骨髓、肾上腺、肝脏等。苯中毒可分急性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时,苯主要蓄积在神经和脑组织,可引起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慢性中毒时,苯主要蓄积在骨髓,可引起骨髓中毒。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器官,在骨髓内,血细胞的“老祖宗”造血干细胞进行着活跃的分裂和繁殖,产生各种血液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我们知道,细胞的分裂需要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作原料,而苯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影响DNA的合成,因而也就抑制了造血干细胞及其他血细胞的分裂和繁殖,最后导致骨髓中的血细胞不能再生,出现血细胞“断子绝孙”的现象,这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诸多因素中,苯中毒是一个主要因素。由于骨髓中造血细胞显著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血液里,各种成熟的血细胞数量也随之减少。红细胞减少可引起贫血,病人面色苍白、乏力、心跳气急;中性粒细胞减少使人体不能防御病原菌的侵袭,易引起感染发热;血小板减少使病人凝血、止血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牙龈出血、鼻出血,以及皮肤出现出血点和“乌青块”。
慢性苯中毒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工业用的溶剂中尽量少用苯,如喷漆作业可改无苯稀释剂。当然,苯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溶剂,许多地方尚不能完全弃之不用,减轻其毒性的关键在于重视劳动保护,如在苯操作工场必须注意通风排毒,尽量降低空气中的苯浓度。操作工人必须戴防苯口罩,或使用送风式面罩。双手与苯密切接触的工人要戴手套,一旦苯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并局部使用金霉素眼膏。需与苯接触的工人上岗前必须经过体格检查,凡有白细胞减少者,不宜继续从事该工种。长期与苯接触的工人应定期作体格检查,尽早发现早期苯中毒的信号。由于慢性苯中毒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需要经过一段很长时间,其间一旦发现有轻度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应立刻脱离含苯的环境,可以避免进一步发展成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