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共和国的生日贺礼

1999-06-06王大莉

大众摄影 1999年10期
关键词:天安门广场天安门五星红旗

王大莉

为迎接共和国五十华诞,本刊编辑部举办了以天安门为主题的《照片背后的故事》有奖征文,经过遴选,将其中的优秀篇章集结成《天安门前》一书,谨以此作为摄影人向共和国献上的生日贺礼。

天安门广场,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她是祖国母亲的象征,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举办以天安门广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很快就得到了响应。短短几个月内,本刊编辑部收到了370余篇热情洋溢、情真意切的征文和来信。他们之中有知名摄影家、作家、艺术家,也有普通百姓;有大学教授,也有青年学生;还有归国华侨、解放军战士等。他们翻出珍藏的照片,打开尘封的记忆,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回顾人生,感念祖国,分享喜悦。

书中收录的照片,从四十年代跨越至九十年代。

这些文章和照片展示了我国人民不同时期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生命历程;折射和显示了共和国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和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普通百姓讲述自己与天安门广场的故事,使我们从多个侧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曲折发展的足迹。

书中许多篇章描述了雄伟的天安门、宽阔的广场、巍峨挺拔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更主要的是,抒发了作者的不同心境和感慨,其中有对伟大领袖的景仰,有对亲密故友的怀念,有对坎坷经历的回顾,有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也有对心曲衷肠的倾诉和对未来希望的祈愿。

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论述,有些文章只是平铺直叙地介绍了凡人和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小事,但其中蕴藉的巨大精神力量,让人回味无穷。

——山东农村一位87岁的老婆婆,年老体衰已无法行走。她只有一个心愿——到北京看看。她的儿子,一个淳朴孝顺的山东汉子,硬是用三轮车载着母亲,带着干粮和铺盖,走了六天六夜,来到天安门广场。老人不仅亲眼目睹了朝思暮想的天安门,还被破例允许坐在三轮车上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看着照片上老人家观望天安门时那如痴如梦的神情,谁不为之动容(见图)?

——残疾青年张建民,在父亲的理解和帮助下来到天安门广场。他兴奋地扔掉双拐,扶着父亲的肩头,满怀豪情地拍了一张照片。快门按下前他特地叮嘱父亲:要“背靠天安门城楼”,“头顶上要有飘扬的五星红旗”。他的父亲写道:“在回家的火车上,他唱了一路《我爱北京天安门》。”

文集中登载的不少个人纪念照,并无太多艺术性可言。但每一幅照片后面,都有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照片上的农村干部是浙江永康某村的党支部书记,叫施木良。他出身贫寒,斗字不识一筐。翻身解放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还在全县办起第一个农民夜校,在村头路口设立识字牌,开展识字竞赛活动,带领大家脱盲。他将学到的文化知识用于生产实践,自己研制出快速插秧机,成为全国劳动模范。1960年他光荣进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在天安门广场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如今,他已不在人世,但他的这张照片,连同赞美他的歌谣,仍在他的家乡传颂。

——《天安门前二姐夫》,是位“为铸造中华民族神圣的核自卫之矛尽了力”的工人。当“罗布泊上空爆闪出震惊寰宇的蘑菇云”后,他到北京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并“无比激动地来到天安门广场留影纪念”。这幅二姐夫的照片,已被当作家族的光荣,“在笔者赴新疆时,由老母插进了我行囊中的相册”。

——还有这样一幅照片:偌大的天安门广场上,站着一个小男孩,怯怯地面对着镜头。这就是《黄胡子叔叔》的作者,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在文章一开头便写道:“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虽然它已经有些褪色了。”原来,1985年,他五岁时,父母带他到北京旅游,经过两天的旅程,他一下火车,在北京站就与父母走散了。在他吓得大声哭喊时,一位“黄胡子叔叔”用人力车将他带到了派出所,在找到妈妈之前,还照顾了他两天,带他游北京,还给他在天安门广场拍了这张照片。分手时,他们都哭了。作者后来听母亲讲,“黄胡子叔叔”不让派出所民警透露姓名。作者想念这位好心人,在文章结尾呼唤:“黄胡子叔叔,你看到了吗?”

天安门广场,一个国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她与时间老人一道,无言地见证着历史的发展,见证着社会的进步。今天,当我们热烈庆祝祖国母亲五十华诞之际,新世纪的钟声已在耳边敲响。50年后,我们迎接祖国母亲百年华诞之时,天安门广场必将为我们展示更加波澜壮阔、雄伟美丽的历史画卷。◆

猜你喜欢

天安门广场天安门五星红旗
牧歌飞到天安门
存在心中的五星红旗
啊 五星红旗
吉林一号视频07星天安门广场影像图
五星红旗颂
我爱五星红旗
天安门前看升旗
我看到天安门了
胜利日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