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篮的手可以摇动整个制度——当今世界政坛两个年轻的“女强人”
1998-08-20韦实
韦实
1997年,在人类历史上又多了两位女首脑。一位是46岁的新西兰总理珍妮·希普利;另一位是47岁的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她们都是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领导家,思想很少保守,条条框框不多。她们或使用谋略或通过选举脱颖而出,成为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从而使60年代由班达拉奈克夫人首开其端登上权力峰顶的女性达到了33位。
希普利夫人:新西兰的“铁女人”希普利夫人是新西兰乃至南太平洋诸岛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她起点并不高,但在仕途上进展极速。从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到家喻户晓的政府首脑,她仅花了10个年头。
这位女强人生于1952年,大学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师,后与丈夫一起务农,夫妻俩经营着480公顷的土地。但是,希普利夫人无论对“教”还是“农”概无兴趣,她的志向是从政。1987年,35岁的希普利夫人出马竞选国会议员,一举成功。从而踏上仕途,一发而不可收。
1990年,新西兰政权更迭,希普利夫人所属的国民党上台执政,总理博尔格见希氏作风泼辣,办事干练,便委以一份最棘手的差事—社会福利部长。那些年,政府背着沉重的福利包袱,财政连年赤字。不砍,难以为继;砍吧,必犯众怒。希普利夫人毫无惧色,毅然领命。她上任后即大刀阔斧地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对福利经费大砍大杀。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全国各地游行示威,她的模拟像被当众烧毁,要她下台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但希氏不为所动,初衷不改。从此,“新西兰铁女人”的帽子便飞到了她的头上。
希氏不愿当太平官、保险官,更不愿做守摊官。1993年大选后,她改任卫生部长,1996年大选后一人身兼运输部长、国有企业部长等数职。她在哪儿任职,便在哪儿改革。要改革,就必然要触犯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反对之声与种种干扰,皆不可避免。但“铁女人”不屈不挠,一改到底。
国民党政府的改革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94年,连续17年的财政亏损局面宣告结束。到1996年,持续了42年的纯货币性外债全部还清。到这时,“铁女人”也得到了社会的公正评价,她在党内的地位迅速升到了第五位。但这位女强人并不为此满足,她已把目标定得更高远。她一面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一面瞪大眼睛寻找机会。
没多久,“铁女人”的机会就来了。在1996年10月的大选中,由于选举办法改变,国民党未能赢得过半数议席,不得不与第三大党—新西兰第一党联合组阁。可是,这两党政见不一,为了保住执政地位,国民党不得不在许多方面迁就小兄弟。日子一长,政府过去那种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淡漠了,不见了。党内不满,群众更有意见。更有甚者,“小兄弟”党内屡曝丑闻,使政府形象大受其害,其支持率一跌再跌,而反对党工党则扶摇直上。这种情况令国民党资深人士惶惶不安。就在博尔格总理于1997年11月下旬在伦敦参加英联邦首脑会议并接着访问法国期间,他们打电话或写信给“铁女人”,要她站出来取代博尔格,肩负起领导党的重任,重振党的雄风。“铁女人”欣喜万分,慨然应允。此乃天赐良机,此时不干,更待何时?她马上与拥戴者分头活动,以争取党内更多支持。
11月1日,博尔格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铁女人”就与她的上司摊牌:“博尔格总理,对不起,我已得到党内多数成员的支持,我请您主动辞职,以保全您的面子。”博乐格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弄得晕头转向,半晌表示要“考虑一下”。他利用“考虑间歇”一摸底,发现果真大势已去,在核心会议44名成员中,“铁女人”至少已控制了27票,而支持他的不到8票。于是,他同意在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访华以后向希氏交权。
1997年12月8日,希普利夫人走马上任。消息一传出,国民党在民意测验中的支持率立马上升了7个百分点。新西兰人说,新西兰需要像英国撒切尔夫人那样的“铁女人”来进行有效的治理。
麦卡利斯夫人:从教授到总统
玛丽·麦卡利斯是爱尔兰共和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总统,她的前任鲁宾逊夫人在7年任期届满前就宣布不谋求连任。这位相信“摇摇篮的手可以摇动整个制度”的女人,在出访索马里和利比亚之后,对人权事业便变得特别热衷。她终于接受了联合国秘书长的邀请,同意卸下总统职务后出任联合国人权事务专员。
鲁宾逊夫人在任职期间干得很出色,深受人民敬重,称她为“人民的总统”。她不连任,选择谁来接替她呢?一时间,十多位男女强人跃马横刀,参加角逐。经过几轮较量,最后剩下五位候选人决此雌雄,其中四位女性,一位男性。
1997年10有30日,这是爱尔兰总统大选的日子。结果,当时46岁的法学教授麦卡利斯夫人以创纪录的58.7%的得票率一举夺魁,当选为爱尔兰第八任总统。
麦卡丽斯夫人是第一位来自北爱尔兰的总统。有人也许会问: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部分,爱尔兰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一位英国公民怎么能当上爱尔兰总统呢?这里有一个背景需要交待。
12世纪中叶,爱尔兰成为英格兰向外扩张侵占的第一个殖民地,并于1800年被强行并入英国。1921年,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26个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但北部6个郡仍由英国直接统治。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告独立,成为共和国,即今天的爱尔兰共和国。但英国拒绝将北部6郡统一于爱尔兰,引起爱尔兰人民的强烈不满,要求实现南北统一的斗争一直持续到今天。北爱尔兰的面积有1.4万平方公理,占整个爱尔兰的1/6,人口约200万,占全爱的1/3左右。在爱尔兰共和国天主教徒占90%以上。根据爱尔兰宪法,北爱尔兰的居民享有爱尔兰共和国的公民权和被选举权,但没有选举权。据此,麦卡利斯夫人可以被选为爱尔兰总统。
麦夫人于1951年出生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小店主家庭,197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法律系,尔后应聘到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三一学院讲授刑法。她在都柏林度过了13个春秋,期间当过电话记者,还竞选过国会议员。1988年回到生她养她的北爱尔兰,出任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法学教授,1994年出任该校副校长,她是获此职位的第二位天主教徒,第一位女性。她有3个孩子,丈夫马丁·麦卡利斯是位牙科医生。这位女总统可谓家庭幸福,事业成功。
大选揭晓后,美联社在一则述评中称:“新当选的爱尔兰总统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女强人。”不少报章也有类似看法。那么,这位女强人究竟“强”在哪里?她又有何“独到见解”呢?
麦夫人虽然出生和工作在英国治下的北爱尔兰,但她明确主张南、北爱尔兰实现统一。不过,她反对通过暴力达此目的,并对持不同观点的新教居民表示宽容和友好。北爱两个长期对立的族群因此对她均无恶感。分析家认为,麦夫人的当选对北爱尔兰正在进行的多党和平谈判会起某种推动作用。
麦夫人与其前任鲁宾逊夫人,都是女权的维护者。麦夫人坚决主张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不应由男性把持,女性同样有权利担任,她为此曾和主教发生过激烈争执。但是,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强烈反对堕胎和离婚。
这位女强人的“强”还在于她能以柔克刚。竞选期间,她举止大方、端庄、亲切、自然,即使面对猛烈抨击,也依然笑容可掬。
1997年11月11日,麦卡利斯夫人正式宣誓就任爱尔兰总统。她在就职仪式上将其7年任期的主题确立为“和解和沟通”。责任编辑:赵彩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