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形容你崇高的灵魂
1998-08-20关云平/胡红霞
关云平/胡红霞
一个身体单薄、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和六个不同家庭但相同处境的中学生紧紧相连,不是高居人上的同情,也不是命运相同的惺惺相惜,它缘自我们内心的需要和渴求,它用情感的崇高和性格的坚毅来支撑,它是忍耐和克已造就的深爱……
拿笤帚的大学生和苦丫高敬霞
一踏进大学门槛,冯胜斌就暗中考虑自己的生计。父亲经常吐血,妈妈体弱多病,奶奶失明,爷爷年迈,弟妹要上学读书………为了自己上学,家里已经欠下一大笔债,别说他们再无法拿钱供自己读书,即使他们愿意给,自己也不忍心啊!
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冯胜斌找到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每天打扫两次宿舍楼的卫生,每月工资60元。
两年里,冯胜斌几乎没有过午休,辛苦挣得的60元钱加上师范专业享受的助学金50元,冯胜斌每月勉强地过着。他那掉了几块瓷的饭碗里常常只有半斤米饭和6毛钱一份的小白菜或包菜,很多时候他一日三餐都是几个馒头和一杯开水。他脸色泛黄,颧骨突出,1.76米的个头体重51.5公斤。
7年前的一个下午,还是高中生的冯胜斌和班长聊天,班长无意中提到了一个叫高敬霞的女孩:她父亲弱智,母亲残疾,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可她不甘心做命运的奴隶,不愿辍学,一个学期仅靠28公斤粮食生活,几乎每两天才能喝上一顿稀饭……冯胜斌的心颤抖了,他跑回宿舍,从箱底摸出表哥给他的20斤粮票(那时还有一些地方使用粮票)和40元钱寄给了远在湖北丹江口市习家店中学的高敬霞。
这一寄就是7年!1994年春节,冯胜斌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离放假的日子越近,他越烦躁不安。他整天都在为回不回家而斗争。“回家!我要回家,看生病的父亲,给他买点补品,尽份孝心。”可另一个声音又对他说:“不能回家,高敬霞还需要你的帮助啊!”
他把回家的100元路费寄给了高敬霞。
高敬霞没有辜负冯胜斌对她的恩情。
1996年9月3日,村长高举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兴冲冲地跑到高敬霞家,“敬霞考上大学了!敬霞考上大学了!”高敬霞幸福而辛酸的泪水吧嗒吧嗒地落在这魂牵梦绕的通知书上。忽然,她拨开前来贺喜的人群,急冲冲地向十几里外的镇上奔去。她要把这个喜讯告诉远在武汉读书的冯胜斌。但是,3000元的学费,对一文不名的穷学生来说,数字太庞大了。冯胜斌坚定地对敬霞说:“别急,我会想办法的!”
1996年9月10日,带着凑齐的3000元钱,冯胜斌一路风尘地赶到高敬霞家。那一刻,高家喜极而泣。
又一个高敬霞
从高敬霞家出来后,冯胜斌顺路回家看望了父母。在和舅妈聊天时,冯胜斌得知一个叫李霞的品学兼优的中学生,由于家庭变故,母亲又患多种疾病,面临辍学的窘境。冯胜斌的心又无法平静了,他一夜未眠,在日记中写道:“…又是一个高敬霞,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虽然我无法改变现状,虽然我一文不名,但是,如果我是一株草,我就会给大地一点绿;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会给人间一片荫…”
第二天,冯胜斌找到了李霞家。李霞还未放学,她的母亲贺兴华正哄着弟弟李伟吃饭。贺兴华向冯胜斌哭诉了自己的遭遇。
全家人东挪西借2万元做面粉生意亏了本,丈夫外出逃债一去不返,贺兴华一人带着两个孩子。1995年底在一次晕厥后,她被诊断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另外还患有胃病,子宫癌。
绝望的贺兴华曾背着两个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向波涛汹涌的长江。当滚滚江水要淹没她时,岸上传来儿女撕心裂肺的哭喊:“妈妈,别走,别扔下我们!”她冰冻的心顷刻间融化……
她常常偷偷流泪,默默祈祷:“苍天啊,让我多活几年,我的孩子还小啊!”那一天,贺兴华叫两个孩子吃早饭,却不见姐弟的影子。她慌了神。当她找到镇郊外时,远远就看到菜地里有两个熟悉的人影在晃动。“妈,我们和你一起捡菜叶,不上学了!”两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她面前哀求道。贺兴华流泪了,她也跪了下来:“你们不上学我就不起来!”母子三人伤心地哭着,跪抱成一团。
……
回到学校,除了打扫走廊和卖报纸外,冯胜斌又找了两份家教。每到周末,他就到学校东门旁的建筑工地打小工。羸弱的他初到工地求职,领工指着一堆小山似的沙子对他说:“能在两小时筛完,你就来上班。”冯胜斌二话不说就提起了铁铲。从此,在周末的工地上,又多了一个瘦弱的身影。
周末,冯胜斌接到李霞的信。信中说她妈妈的病更重了,家里已没钱抓药了。读完来信,冯胜斌立即赶到工地,他连续两天两夜不休息,不停地干活。工友们看他熬红的双眼说他要钱不要命,由于劳累过度,他有点恍惚,扛水泥上楼时,一脚踩空,重重地摔在竹排上,右胸划了道长长的口子,鲜血沾满衣襟。工地老板来看冯胜斌时问:“小兄弟,是不是缺钱花?”冯胜斌没说话,只是将李霞的来信递给了老板。老板看完后沉默许久,掏出500元塞给冯胜斌:“这钱请转交给李霞。”
伤刚好,冯胜斌又到南湖养猪场帮人出猪粪挣钱。他忍着恶臭用铁铲收集起一桶桶猪粪,然后挑到南湖去喂鱼。他默默地干着,没人想到这出猪粪的小伙子竟然是个在校大学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冯胜斌时常感到胸部隐隐作痛,夜间咳嗽不止。可他总没在意,满脑子都是如何见缝插针地打工挣钱。
1996年10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冯胜斌在武泰闸搞完家教路过蔬菜批发市场,已是晚上9点,几个工人还忙碌着卸货。出于好奇,他上前问道:“搬一晚多少钱?”工人打量下他道:“有五六十块,但凭你这身子骨,这钱就别想赚了!”冯胜斌动了念头,征得老板同意后,他扛起了一筐沉重的蔬菜。开始,他还不觉得吃力,后来却一步比一步艰难,走起路来踉踉跄跄。等他领到55元工钱,走出市场时已是凌晨1点多钟。这时,寒空中飘起了小雨,他觉得头越来越沉,脚越来越重,走着走着,突然一阵眩晕……
第二天,当他醒来时,他惊奇地发现自己躺在洁白的病床上。原来,宿舍同学见他深夜12点还未返校,担心发生事,连夜跑到武泰闸找他,结果在马路旁发现躺在雨水中哆嗦着说胡话的他。医生诊断为较严重的感冒症状,而这又加重了他并不知道的肺结核病。医生告诉冯胜斌,他的病要住3个月的院,冯胜斌再三请求:“我每天打针吃药,但不住院,行吗?”
可他的身体太虚弱了,他实在无法出去挣钱。但给高敬霞、李霞的钱照样要寄呀!他只得对自己的生活格外苛刻起来。来武汉打工的妹妹给他带来一小罐酸菜,他竟然吃了3个月。同学们知道他的病需要补充营养,都劝他买些荤菜吃,他却用家乡话半开玩笑说:“也许我生来就这个命,我这病不能吃荤。”大家识破了他的善意的谎言,隔三岔五往他碗里拨荤菜,有时还买些鲜鸡蛋偷偷塞进他的抽屉。可从这以后一到吃饭时间就见不到冯胜斌的人影。终于有一天,同学在宿舍后面的树林里发现了他,他正用馒头蘸着酸菜吃……
还有四个苦孩子
冯胜斌每星期都要给高敬霞和李霞写信。有一段时间,细心的高敬霞发现一连三个星期都没收到来信。她急了,第一次“奢侈”地拿出饭票到小卖部换了10元钱给冯胜斌打长途。电话里的冯胜斌没有告诉她自己的病情,只说自己很忙,他甚至有些埋怨高敬霞花钱打电话给他。而高敬霞还是听出冯胜斌声音沙哑,又连连咳嗽,更加疑心他生病了。
她决定去武汉看大恩人好哥哥,可首先,她必须省出钱来。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高敬霞不再吃馒头,而是喝白开水充饥。中午,买一包5毛4分钱的方便面,掰成两半,一半当午餐,一半留作晚餐,一天下来能省3元左右。整整15天,她节省下了去武汉的路费。
1997年1月3日,面色苍白的高敬霞找到了冯胜斌的宿舍,可她却扑了个空。
原来,有病在身的冯胜斌由于献血过量而昏倒,住进了医院。当义务献血组到华师时,冯胜斌也报了名。他的体重不合标准,医生不抽他的血。但他跑回宿舍穿了几件厚衣服,又在口袋里偷偷塞了几件重物,结果蒙混过关。第一次抽出200CC鲜血后,他感到头晕眼花,可稍作休息,他又走到另一个抽血点……
当高敬霞慢慢地推开病房的门,一眼便看见脸色蜡黄、颧骨突起的冯胜斌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挂吊针,她的泪水簌簌而下。看到冯胜斌病成这样,高敬霞说什么也不愿马上返校,她拍个电报向学校请假后便留了下来。她将手上一副祖传玉镯当了200元钱,然后买了60元一斤的野生鲫鱼熬汤给冯大哥喝。后来冯胜斌才知道那副玉镯在她两天才喝一碗稀饭的艰难日子里别人出价300她都没卖掉……
高敬霞回校后大约半个月,冯胜斌意外地收到她的100元汇款和一封信:
胜斌哥:
你好!……寄上我第一次用双手挣来的钱,请一定要买点补品,你的确太瘦弱了。你自己生病,竟然还节衣缩食地帮助我,这叫我如何心安呢?你像涓涓清泉般纯洁,像雪峰上格桑花般可爱,像巍巍青松般高尚。此时此刻我无法用任何语言形容你崇高的灵魂……
1997年1月25日学校放假,冯胜斌回家第二天就到李霞家。在那间只能度夏不能过冬的小屋里,寒风从大大小小的“天窗”往里灌,李霞和弟弟穿的都是破了洞的棉袄,嘴唇冻得发紫,第二天一大早,冯胜斌就操着镰刀上山割龙须草去了。龙须草极难收割,硬、韧、沉,且价格低贱,一毛钱一斤。冯胜斌耐心地割着,强大的风雪刮得脸生疼,一直熬到下午,才把草捆成两捆,跌跌撞撞地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挑到20多里外的镇上造纸厂去卖。100斤龙须草换来了10元钱。接连10天,他天天去割龙须草,手磨破了皮,脚也走起了泡,可他赚来了95块钱。新年前,他到镇上给李霞和李伟各买了件新棉袄。
后来,冯胜斌又听说郧阳县青曲镇杨家湾一个叫杨俊的孩子,父母都因病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全家六口靠年近七旬的爷爷操劳着,家里自然捉襟见肘,成绩优秀的杨俊面临着辍学。冯胜斌春节后赶到杨俊家,对杨俊父母和爷爷说:“不能让杨俊辍学,我会尽力帮助他的。”当他看到杨俊的爷爷穿的棉袄破得不能再破了,就脱下自己惟一的棉袄,劝爷爷收下:“爷爷,您别冻坏了身子骨。”冯胜斌裹着单薄的衣衫,慢慢消失在茫茫白雪之中。
1996年郧阳地区遭受干旱,许多农户家揭不开锅,冯家也不例外。可看着儿子把米缸掏得“哐哐”响,父亲不但不阻挡,反而说:“多给他们带点儿吧,虽然我们也不多,但总能凑合着过呢。”听着父亲的话,他的鼻子酸酸的。然后,他冒雪给杨俊家送去30斤大米。
此后,冯胜斌又听说了杨丹丹、龚兰、韩素娥三个苦孩子的事,重疾缠身的冯胜斌又主动请缨,承担了他们上学的费用。
冯胜斌这颗深藏于桂子山头的明珠熠熠发光。在学校,他多次被评为“校优秀三好学生标兵”。1997年,他又荣获“全国三好学生”的殊荣。同时,他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更值得欣慰的是冯胜斌的肺结核经医生的精心治疗已基本痊愈。并且,品学兼优的他被保送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史的研究生。
冯胜斌的爱心故事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了,可是在他的心里却有一条蜿蜒的路继续延伸着。他的目标是: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贫困却又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人间真情消息树
1.本刊在1997年第12期刊登的《不愿曲当命运的女大学生》,里面的主人公英子经过奋争,解除了婚约,在《成都晚报》编辑部主任帮助下,找到份工作。她希望所有不甘于命运的人,者阴抗争的勇乞。“天助,他助,更需自助。”
2.广西宾阳县六思屯15岁少女张凤莲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文章发表后,广西宾阳县政府及广西南宁地区的领导非常重视,地区、县政府的各级领导先后到小凤莲家进行慰问,并就小凤莲的后顾之忧——作了详细的安排和解决。
元月15日,好军嫂韩素云风尘仆仆来到小凤莲的家,详细询门了生活情况,并捐赠了200元钱及衣物。广西南宁军分区政治部也损了570元钱及近50余件衣物。驻河南某部战士王敬业在信中说,他虽然收入很少,但他将每个月都按时给凤莲家寄生活补助……到目前止,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近200封,捐款2万多元,小凤莲已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下重新背起书包走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