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球,当代市民的狂欢节

1998-07-15张德胜

读书 1998年10期
关键词:狂欢节世界杯球迷

张德胜

足球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体育运动,最能统摄足球实质的判断应该是:足球是当代市民的狂欢节。

生活中的狂欢节是一种节庆庆典,而在学术研究中狂欢节已变成艺术体。它是一种没有中心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的综合性游艺。这个形式非常复杂多样,虽说有共同的狂欢节基础,却随着时代、民族和庆典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和色彩。足球作为一种狂欢节,周期最长、规模最大的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周期最短而规模可观的有一周一次的意、德、西、英等国的甲级(超级)联赛。狂欢式充分外化在足球比赛的时空之中,作为球迷,我们对此已感受了近一个世纪。要想说清狂欢化了的足球是困难的,但足球的飞速旋转迫使我们不得不说,哪怕冒着说不清楚的风险。

任何狂欢节演出的基本舞台,都是广场和邻近的街道。广场有不同的功能,有政治性广场,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有集散性广场,如机场、车站、码头前的广场;有商业性广场,如上海的徐家汇广场;有休闲性广场,如大连的斯大林广场和中山广场。一般说来,狂欢节只受时间的限制,不受空间的限制,当然,它不上剧院的舞台。不过,狂欢节的中心场地只能是广场,因为狂欢节是全民性的,无所不包的,所有的人都需参加的亲昵的交际。而广场,巴赫金说是“全民性的象征”。作为狂欢节体的足球与一般狂欢节相比,狂欢广场的外延更大一些,表现形态更复杂一些,它包括以球场为中心的竞赛狂欢广场,政治性或休闲性广场为中心的舆论狂欢广场,以街道为中心的游行狂欢广场和以酒馆、咖啡厅为中心的庆祝狂欢广场。

一般的足球狂欢只在球场进行,观众情绪的起落随球赛进程而定。但对于特别重要的赛事,如世界杯出线赛的重要场次或世界杯决赛中的任何一场比赛,如果主队获胜,那么狂欢的时间长度就不是九十或一百二十分钟的事了,它包括预热、赛中、赛后三个阶段,球迷的狂欢广场也就由竞赛狂欢广场向舆论狂欢广场或游行狂欢广场依次转移,最后分散至各个细小的庆祝狂欢广场,直至全国人民一醉方休。细究起来,足球的每一种狂欢广场都有自己的广场语言或狂欢语言,当然,这里的语言是一种大语言,除言语以外,更多的是体态语,有说有练,虚实结合,甚至拳脚相加。

严格说来,在足球狂欢广场上,球迷并不是在观看球员表演,而是在过着一种地道的狂欢式的生活。狂欢式生活的本质,就是脱离了常规、在某种程度上“翻了个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反面的生活”。在这种狂欢式世界里,人们参与并感受着生活的另一种逻辑。

在球赛过程中,在人造天堂般的球场里,决定着普通的即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令和限制,都被自行取消了。以球场为中心的竞赛狂欢广场,按照荷兰的约翰·赫伊津哈的话来说:“不管是四方的还是圆形的,它仍然是一个魔圈,一个游戏场,世俗的等级差别在那里被暂时地取消了。对于任何踏入半步的人来说,它都是一个临时性的圣地。”(《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出版社版)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足球狂欢首先取消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恭敬、仰慕、礼貌等等,亦即由于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所造成的一切现象。不管白领蓝领、首长跟班,大家平起平坐,“臭味相投”,喜则同喜,悲亦同悲,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球迷”。此刻,正如巴赫金所说:“人们相互间的任何距离,都不再存在;起作用的倒是狂欢式的一种特殊范畴,即人们之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可以说,亲昵是足球狂欢感受中最重要的一点,亲昵决定了狂欢式有自由随便的姿态,决定了狂欢具有坦率的语言。在足球狂欢中,人与人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因而从非狂欢式的普通生活逻辑来看,变得插科打诨而不得体。”(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对于不懂足球或对足球不感兴趣的人来说,为足球而狂欢是不可理喻的事情。有人说:踢球的是傻子,看球的是疯子,而写球(当然含评球)的是骗子。他们对于足球狂欢中的插科打诨就更不能接受了。然而,对球迷来说,各式各样充满地方感情的标语,满脸涂鸦的行为,歪带帽斜穿衣的啦啦队长,三九天赤膊呼号的铁血球迷,已使他们血脉贲张,而当脱光衣服的男人和将比分写在臀部上的女人满场飞奔时,球场就更是梦游般地倾斜飘荡起来。此时,对于狂欢中的人们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得体与否的分野,足球狂欢中的这种特殊得有些怪癖的感受已将人性中戏谑诙谐的一面尽情宣泄,使人的本质的潜在方面得以揭示并表现出来。

在足球狂欢中,人们用随便而亲昵的态度对待一切价值、思想、现象和事物,一切被狂欢体以外等级世界观所禁锢、所分割、所抛去的东西、复又产生接触,互相结合起来。足球狂欢使神圣同粗俗,崇高同卑下,伟大同渺小,明智同愚蠢等接近起来。在第十五届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上,美国人将发言席随意地设在两片看台之间的台阶式过道上,当克林顿作了简短而热情洋溢的贺辞,正欲返回座席之际,迎面上来一赤膊壮汉故旧重逢般地与克林顿拥抱在一起;更有甚者,在今年的世界杯赛结束时,当法国总统希拉克为最终夺得“大力神杯”的法国队授奖时,法国足球队全体队员登上了贵宾席的桌面尽情欢呼一一神圣的讲坛与普通观众的座席“接触”,西装革履的总统向赤裸上身的平民“俯就”,运动员占领贵宾的长桌,把政要权贵挡在屁股后面,这就是足球狂欢所造就的“圣境”。在足球狂欢中,还存在着一整套冒渎不敬的作法,特别是在加油时使用了一些被认为是“秽语”的语言。当局外人因为听到这些“万众一声”的呼喊而感到有伤大雅时,在场的球迷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方面的典型例子首指“京骂”。在北京国安队主场,当北京队攻入对方禁区时,几万球迷会异口同声地用“牛bi、牛bi……”来为子弟兵加油;而当客队攻入北京队禁区时,几万球迷又异口同声地用“傻bi、傻bi……”来消解对方的攻势。这种粗鄙的狂欢方式,在全国各地都有,只是北京最为典型。恐怕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北京人用京骂给自己带来莫大快感的同时,也给客队及客队球迷造成了情感上的伤害,尽管也有人坚决认为“牛bi”与“傻bi”算不得骂人,它们只是表音符号,而不是表意符号。是否果真如此,似乎没有争下去的必要。不过令人感兴趣的是,狂欢本就意味着出气解恨,以粗鄙的方式狂欢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那是古人的遗风。在古希腊的酒神节上,人们狂欢时可谓千奇百怪,泥沙俱下,既可载歌载舞,也可群宿于街头,最早的喜剧就是滥觞于这种小市民的插科打诨与放浪形骸。虽然喜剧后来登上大雅之堂时,市民狂欢多少被绳之以规矩了。

今年是世界杯年,中国队世纪末的最后冲击未果,国人梦想中狂欢的场面没有出现,世界杯于是成了中国人最大的情结。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工业革命带来了持续发展的机器时代,什么都可以复制,但唯独人与自然的亲合力复制不了。自从有了计算机以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更给城市生活带来了挥之不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人们仿佛生活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之中,都市人在日见拥挤和局促的生活空间里,在变幻莫测而又竞争激烈的生活压力之下,精神空间日渐萎缩,心灵日渐封闭与浮躁,越来越多生活在粗陋、平庸、警觉的生活氛围中的人们,企盼着激情、快感、亢奋和宣泄。在此背景下,世界性的天下第一运动———足球,顺理成章地以人类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人浪、彩条、纸屑、烟花等)和听觉冲击力(呐喊、击节、锣鼓、小号、歌唱等)恢复了人类狂欢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狂欢史,一以贯之的是人本主义精神,而当今足球赛事的高密度与高强度正好为越来越文弱的人类自身,寻找些许野性支撑。说白了,狂欢就是对于野性的呼唤。过去,只有西方人用宣泄来表达对于狂欢的渴望,而中国人习惯了自我“阉割”,如今,只要上了绿茵场,情形大抵一样,除了狂欢,还是狂欢。

不信,去球场上试试!

猜你喜欢

狂欢节世界杯球迷
蔬菜狂欢节
多彩世界杯
中国球迷
巴西
球迷俱乐部
世界杯搞笑来袭
世界杯之旅
超级球迷
动物狂欢节
葡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