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笑地承受苦难

1998-07-15张春晓

读书 1998年8期
关键词:外婆小说

张春晓

我的外婆沈祖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一年了,那场车祸早已是灰飞烟灭的梦魇,退出了我的记忆。尽管那年,四岁未到的我的的确确是这场不幸的幸存者和见证人。多少年后,当我怀着一种异样的心情重返武汉大学时,走在那通往九区的长坡上,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只有凭借别人的叙说追忆当年悲惨的一幕,默默地凭吊着珞珈山的阴灵。也许,一生都在忆江南的外婆更愿意优游在吴门的横塘吧!残存的印象是零碎的,小时,常常会有梦,那是一个洁白而空旷的房间,孤零零地放着一张床,床上的人无声地躺着,看不到如雪的床单下苍白的面容。我,一个孩子,还不曾懂得人世间的哀与乐,只是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因为不曾意识到这种失去对于我们来说是怎样的一个损失。后来,这个梦也没有了,渐成了理智在头脑中的勾勒。又模糊地记得,大约是在举家离开武汉前,我们去上坟,我趴在坟头上天真地说:“外婆,我们给你带了很多好吃的。”可惜,她再也听不到了,而我,却在傻傻地笑。梦渐渐地远了,儿时的记忆也慢慢地淡了,外婆的音容笑貌便固定地凝聚在了照片上。她那含笑的眼永远慈爱地看着我们,一如生前的眷念和关怀。长大懂事后,我为她的不幸流过许多泪,因为终于明白了这是一种永不可挽回和弥补的失去。不变的,是她的爱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身边,因为她真正是一个满怀情感地去爱我们、爱大家、爱生活、爱这个国家的女性,虽然她的一生如此苦难而又如此的平凡。她为我们留下了一笔财富,那是她毕生心血凝聚而成的各种样式的文学成果,诗、词、小说、散文,还有赏析与论文等等,它们在几十年后依然墨色鲜明,一版再版。它们字里行间洋溢着灵心慧性,流露着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温厚宽忍;谱写出青春的浪漫,中年的磨难,老来的无奈和平淡种种心路历程;记录下一段段真实的“历尽新婚垂老别”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这一部人生的史诗,笼罩在她灵动的诗情、温淳的心性的光辉下,散发着个性的魅力。当我开始着手整理我敬爱的外婆的文集时,那个曾经因为距离得太远而陌生了的世界,终于到了该是找回它的时候了。

外婆的文集分为四卷,共八十余万字。第一卷是《沈祖诗词集》,合《涉江词》与《涉江诗》为一册,这两集都曾经出过单行本,是外婆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成就。《涉江词》是她在一九四九年的春天手订而成,收有自一九三二年春天到一九四九年春的四百零三首作品,全集以一首《浣溪沙》开篇,而她正是以其中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受知汪东先生,开始专力学词的,可以说这是她毕生治词的渊源所在。由于外婆为人严于律己,在治学上的态度也是如此,她在亲订手稿时,去取很严格,删除了大约十分之二的词作,这一百零八首作品现被收入外集。外婆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体裁上有着明显的时间界限。如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精力多集中在小说和散文上;三四十年代,用力最勤,着墨最多的则是词的创作;一九四九年后,却突然放下已经十分圆熟精到的词笔,把重点转移到教学研究上;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后期,极端精神压迫下的情感却是用古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她个人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又增添了一道风景线。这些作品虽然形式不一,但它们的共通之处,正如舒芜先生在《沈祖创作选集》中所说:“现代杰出的女词人、故沈祖教授当得起爱国诗人的称号而无愧色,她的各体文学创作和她的整个一生,证明她的爱国是很高的境界。”《涉江词》忠实地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真实情感。汪东先生在序中指出:“方其肄业上庠,覃思多暇,摹绘景物,才情研妙,故其辞窈然以舒。迨遭世板荡,奔窜殊域,骨肉凋谢之痛,思妇离别之感,国忧家恤,萃此一身。言之则触忌讳,茹之则有未甘,憔悴呻吟,唯取自喻,故其辞沉咽而多风。寇难旋夷,杼轴益匮。政治日坏,民生日艰。向所冀望于恢复之后者,悉为泡幻。加以弱质善病,意气不扬,灵襟琦思,都成灰槁,故其辞澹而弥哀。”在她的词笔下,既有女性相思的缠绵,也有流落他乡的凄凉、对江南的忆念,又或浓重的乡情纠缠于对半壁江山的忧愁和夫妻仳离的哀婉;既有聊以自遣的山居闲淡,也有重病缠身、孤身无侣的自伤自慰;既有和爱人匆匆一聚后的哀伤,也有和朋友久别重逢的喜悦,等等。她将这种种情感直抒胸臆,充分展现了一个女性细腻丰富的感情世界。虽然词多沉痛哀怨,但在她的心里、眼里,依然充满着对人、对生活的依恋,而少有对物质的抱怨。她的苦闷只关到一个“情”字——国情、乡情、爱情、友情,在眼中这个充满感情的世界里,诗人用情感去待人接物,融情入文。因为我的外婆始终爱着灾难深重的家国,因为她有着温厚的性格,因为她有着最富足的精神家园,所以她从来没有把个人的不幸迁怒于时代和社会,所以她默默承受凄惶和无助,所以抗战八年的血雨腥风,留下的最大多数的作品反映的却是浓浓的人情。让我们看到多灾多难下一个纤弱的女性拥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生活、对情感的永不放弃正是一道希望之光。这一抹亮光,虽然微弱,却并不短暂,它一直燃烧到外婆的生命的最后一刻。除了直抒,她的词作中也有出以比兴的《临江仙》、《浣溪沙》等组诗,她在《八声甘州》的小序中写道:“忆余鼓箧上庠,适值辽海之变,汪师寄庵每谆谆以民族大义相诰谕。卒业而还,天步尤艰,承乏讲席,亦莫敢不以此勉勖学者。”她对国家命运、时事的深切关注,在一系列香草美人的喻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涉江词》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女性,一个诗人,一个知识分子善良、多情的心灵世界和她的心、眼所反映出来的时代。

《涉江诗》收有四百零二首诗,其中一九三七——一九七三年的三十五年间仅八十二首。其余集中作于文革后期,大多是与友朋的唱和之作,而延续自《涉江词》中的思乡情绪,在人情冷落、备受迫害的文革中表现得更加浓重。尽管生活多艰,外婆还能以老来看淡一切苦难的心态,自若地描写她的生活。她淡淡地落笔,字里行间无怨无悔,甚至是轻松调侃,可是读者一旦理解了当时的背景,是更能感受到一种悲怆沉痛的力量的。但这种悲痛并不是她主观的情绪流露,而是笔下的客观事实——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苦难带给人们的历史的沉重感。在给外公的和诗《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中她写道:“合卺苍黄值乱离,经筵转徒际明时。甘年分受流人谤,八口曾为巧妇炊。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文章知己虽堪许,患难夫妻自可悲。”面对这样的遭遇,谁能不黯然神伤?但她以宽容的胸怀原谅了社会和某些人带给她的种种不幸,即使是在哀婉中,也显示出绵绵不绝的生意。在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八年抗战,在经历了辗转上海、武昌的大大小小的手术治疗与病痛折磨,在经历了爱人近二十年的劳动改造后,她仍能够以平静的目光、心态接受生活的苦难,她的精神世界依然是她的财富,她仍然能咏叹有生命力的花草,写下长篇《早早诗》。在那个苍白冷寂的时代里,外婆的眼里仍有生命的色彩,她把儿时的我描写得那样生动可爱,我相信舒芜先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是极有价值的:“《早早》一篇用童心的灯火照亮了苦难和屈辱的灵魂的暗隅,这才是它的‘深衷所在。”虽然在极端的压迫下,外婆的生活寂寞无聊,物质匮乏,但她依然在苦涩中寻找着生活的意味。这是怎样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又是依靠于怎样的一个富足而独立的精神世界而产生的意志力和勇气。《涉江诗》中的四十首怀人诗,是一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命运的悲歌,铺垫下外婆当时真实的生活环境。就在这出巨大的悲剧中,她那真诚的、永不放弃的心灵的热情又是显得多么的可贵。《沈祖诗词集》是一部知识分子苦难历程的史诗,也是外婆一生的心灵演绎。而外公恰如其分的笺注为我们今天能够真正读懂外婆的著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前无古人的笺注”。

文集第二卷的第一部分是新诗集。这些新诗格律整齐,用词妍妙,想像丰富,具有极为奔放的激情。第二部分是小说散文集。收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七年的两年间,她以绛燕的笔名在《文艺月刊》上先后发表的《辩才禅师》、《茂陵的雨夜》、《崖山的风浪》、《马嵬驿》和《苏丞相的悲哀》等五篇历史小说。她是兼具诗人气质和学者气质的女性作家。她始终以诗人的眼光看历史、看社会,所以注重的不是小说题材在历史上的地位重大与否,也不是看它能否反映出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而是注重最能够激动诗人心灵的题材。她把目光投射到人物的内心,用历史故事来写一种心灵的状态、情感的触动,是诗心、词心的吟咏。尤其《辩才禅师》一篇,以历史小说的形式阐释艺术的永恒魅力。同时,她又将诗词的抒情色彩贯穿到小说创作中,使小说呈现出诗的意境与灵性。因为是学者型女性,所以尽管三十年代革命型女作家文学的性别意识开始淡化,但她的小说创作依然保持着浓郁的女性味,遣词造句、艺术构思都很精致。抗战爆发后,外婆开始了流亡生涯,小说创作便从此停下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第三部分是外婆的《书札拾零》,收有她与师友的日常书信往来,其中既有生活的实录,也有诗学上的探讨与交流。既见出她经历过的种种蹇迫遭遇和不公平的对待,也反映了外婆疏淡名利、正直善良、谦虚谨慎、温柔宽厚、尊师爱友的个性特征,而她哪怕是在最受精神压迫的年代里,这种对人、对生活的态度都从来不曾改变过。

第三卷和第四卷都是外婆的文学赏析作品,是她在数十年的教学研究中的积累。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词人,所以当她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去感受、体会古人的作品时,自然而然地,对诗词理解的角度、结构的分析、看待的眼光就会更加内行和深刻,言人所未言,或是将那些“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意思诠释得淋漓尽致。

外婆的创作和著述犹如一道桥梁,引导着我走进她的心灵世界。终于在二十一年后,我再次走近她的身边,音容笑貌的忘却已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我能感受到她活跃的思维、横溢的才华和富有魅力的人格。她的生平坎坷而不幸,但她的一生又比很多人要幸运得多,因为她有一双灵性的慧眼,捕捉得到哪怕最细小的一点乐趣和信心,因为她有着一颗充满爱的心,有着宽容平淡而达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她虽然平凡,虽然普通,但在她江南女子温柔的性情和柔弱的躯体下,却蕴藏着中国女性伟大的忍耐力和坚韧精神,这使得她能够真实坦然地面对人世,微笑地承受苦难……正如同她的作品留给我们的,不是苦难的悲吟,而是一曲永不停止的留在人间的生命交响乐。

一九九八年四月

猜你喜欢

外婆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破耳兔
报刊小说选目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唠叨的外婆
倾斜(小说)
外婆的钱
外婆回来了
“非洲人”外婆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