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哉!“僧多粥少”

1998-03-24

清明 1998年2期
关键词:化缘佛门技术职称

方 遒

出家人清心寡欲,绝不会眼红于“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的豪华。但在圆寂之前,毕竟还是要食人间烟火的。青灯黄卷不能疗饥,饿极了总得喝点粥,哪怕是稀溜溜酸叽叽的霉米黄汤。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大约僧人也不例外;否则,还要那“衣钵”作甚?“饥马在厩,寂然无声;投刍其旁,争心乃生。”(《淮南子·说林训》)这也是“人”之常情。“饥”而无“刍”,当然“寂然无声”;“饥”而有“刍”,安得不争?熙熙攘攘的红尘里如此,想必空空净净的禅林亦复如此。倘若粥多僧少,喝之不尽,何劳去争呢?倘若僧与粥的供需持平,也就无须争,够喝不就行了么?佛教沙门的戒律繁多,肯定不允许多喝多占或把贪污下来的“粥”拿去倒卖,牟取暴利。然而,粥多僧少或僧与粥供需持平未必全是好事;因为无须争“粥”,或许正为仅善喝粥而无一用的“粥饭僧”提供了悠然自得颐养天年的寄生空间。既然躺着也有大锅粥可以歆享,谁还会去辛辛苦苦撞钟擂鼓敲木鱼呢?这帮懒和尚“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且交叉感染,能不败坏山门风气么?

如果“僧多粥少”,分配起来就势必困难。粥粥然彼此谦让一番。虽说精神可嘉,但终究不能果腹,怕是难得持久。如何克服这种供需矛盾呢?除了“裁军”分流(不知丁口过密的寺庙能否以此“消肿”),大概就得努力开发“粥”源了。或外出化缘,或拓荒耕种,反正不能指望南天门开仓发放救济粮或坐等大施主把“粥”送到嘴巴上。“物以稀为贵”,何况是生命能源的“粥”!唯其粥少,僧徒们“争心乃生”,方可引进竞争机制——穷则变,变则通。僧多粥少,有利于刺激佛门子弟比勤劳、比智慧、比创造、比成果、比敬业、比奉献的活力。唯其粥少,能够“喝而无愧”者才更加光荣,更加畅快,也才会喝出价值,喝出干劲。为了安慰某些老僧,鼓励某些小僧,给他们以适当的照顾,优惠也许是必要的,但调动和保护正在出大力流大汗的化缘僧、拓荒僧开发粥源的积极性也许更是必要的;否则,还能真正解放生产力,使粥由“少”变“多”吗?倘若是粥饭僧济济一堂,终将是僧多粥罄、有僧无粥吧?一句话:只有公平竞争,佛门烟火才会兴旺;只要能公平竞争,“僧多粥少”即未必完全是件坏事。

当今,国内评定技术职称,可谓一“热”。某些部门的领导人动辄喜欢喟叹:“唉,‘僧多粥少,无可奈何!”这颇为幽默而滑稽。申请职称的人与佛界僧尼有何相似之处姑且不论,单说“职称”与“粥”恐怕就完全不好比拟。“职称”者,是对从事某种专业的个人的学说、技艺、成绩、水平所属档次的认定,与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生存权利有何干系?职称评定,应该有个相对科学、相对统一、相对严格、相对稳定的标准和尺度,永远不会出现“粥”多“僧”少或“僧”与“粥”供需持平的局势;否则,人人“各取所需”得了,还要重重叠叠、繁繁琐琐的“评审”作甚?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范仲淹,年轻时家境十分贫寒,他每天晚上煮一盆稀饭凝成冻,然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充饥,此之谓“划粥”。评定职称是否可以因为“僧多粥少”也来个“划粥”均分呢?笑话。倘若一定要用“僧”“粥”譬之于职称评审中某种矛盾,那么,“僧多粥少”本是个符合淘汰法则的正常的、永恒的“保质”且“保值”的比例;应该是正当得主“宁缺毋滥”,而绝不应该让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分得一勺!

当前,某些部门评定技术职称,标准是个问题,而执行标准也是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中的模糊性、随意性、机动性、倾斜性,为某些人提供了“谋私”“走私”“徇私”的用武之地,使得庄严的职称评审变成了诡谲莫测的“一锅粥”。由于人为地破坏了公平竞争,滥竽充数之风骤然兴起。从这个角度看,职称评审并非统统因为“粥少”以致一些才德兼备的高僧蒙受委屈;而是大面积污染,太滥太假,“粥”已不“粥”,异化为“鱼目混珠汤”或“鼠粪掺合羹”了,职称本身的端庄、圣洁因之惨遭卑劣的猥亵与践踏!假“僧”喝“粥”幸则幸矣,却毕竟成不了“正果”,不过是场“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游戏。面对这种“粥”,大抵还是没有强烈饥饿感的好;无缘当上这等自欺欺人的“粥饭僧”,或许反倒值得庆贺——时间会如此告诫世人的。

责任编辑:冰明

猜你喜欢

化缘佛门技术职称
刘进元
春色无高下一一佛门诗人圆一访谈录
墙壁
化缘与布施(大家拍世界)
大连:医院可自行考察聘用短缺专业人才
关于加注“作者简介”的要求
我惹一身尘埃,入你的佛门
PE告别“化缘模式”
化解与包容:论“三武”法难时的佛门应对
一张图看中国佛门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