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自题画像诗
1998-03-18谭特立
谭特立
画像题诗,境界斐然,或悲,或叹,或乐,或虑,与其音容对照,无不形神兼备。然而,自题画像诗,却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经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最早的自题画像诗,是《五灯会元》载的苏轼的一首: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苏轼一生坎坷,曾三次被贬,先后被流放在黄州、惠州、琼州。这首画像诗是苏轼建中靖国二年(公元1102年)在琼州遇赦后,溯赣水北上,回京复任朝奉郎,途经镇江金山寺时,看到画家李眠龙给他画的肖像,心有感慨而题写的。沉痛之情溢于诙谐之笔,可见这位大文豪胸怀旷达。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画家刘思肯给隐居在湘西草堂退而著书的王夫之绘了一幅像,王夫之在上当即题诗:
把镜相看认不来,问人云此是姜斋。
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乱猜。
谁仗笔,此形骸,闲愁输汝两厝开。
铅华未落君还在,我自从天乞活埋。
王夫之曾参与反清复明的斗争,他复“明”的梦虽不能圆,但是,他怀着对民族复兴事业的热爱,以充沛的精力,默默地为实现美“梦”而努力。全诗虽然写得含蓄、隽永,却饱含着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
1903年,21岁的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写过《自题小像》诗一首: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阉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写得苍劲雄浑、慷慨激昂,掷地作金石声。末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作者献身祖国的一片忠诚。
革命家吴玉章于1904年在日本留学时,也有一首照片题诗:
中原王气久消磨,四面军声逼楚歌。
仗剑纵横摧虏骑,不教荆棘没铜驼。
这首情调高昂的画像诗和鲁迅的《自题小像》一起,堪称诗歌园地的连心葩。
如果说鲁迅、吴玉章的画像诗是革命者踏上征途的誓词,那么革命家陶铸的《出狱留影题词》则是一曲铁骨铮铮的战歌:
五年狱里艰辛过,一笑昂然对镜头。
珍重此身须记取,阶级仇恨尚深留。
五年监狱生活,诚如作者在《狱中》诗所说“铁屋如灰黑犬多”,极其艰辛困迫。回首昨天,面对今天,革命家报之以“昂然一笑”,充满了英雄豪气,树立了一个为革命事业而威武不屈的共产党员形象。
陈仙槎,湖南攸县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苦知识分子,曾于土地革命时参加农会,任过秘书。为避免反动派拘捕,逃至江西避难,以卖字、卖对联营生。他曾作《自作像赞》诗:
古人貌取,我乃不扬。其齿雌颐,
其发间苍。其容愚鲁,其形直刚。
无狐兔之疑,少蝇蚁之长。
贫而不问,稍知文章。
清风两袖,布衣布裳。
作者以平易之语人诗,令读者更见其谦逊美德,愈增敬佩、同情之情。
1934年,北平美术学校校长王悦之为刘半农画了一幅像,刘半农遂“以打油诗纪之”:
名师执笔美人参,画出冬烘两鬓斑。
相眼注明劳碌命,评头未许穴窬钻。
诗文讽世终何补,磊块横胸且自宽。
蓝布大褂偏窃喜,笑看猴子沐而冠。
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讽嘲自己头脑懵懂,相眼劳碌。写诗作文于世无补,胸间充塞不平之气,姑且自作宽慰。而双鬓苍苍,身着破旧蓝布大褂,正似猕猴戴帽,徒具人形而已。全诗亦庄亦谐,意趣盎然,把一个严肃、正直、牢骚满腹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于纸上。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1981年在北戴河度假时,曾写过一首泳装小照自题诗:
北戴河滨风正疾,彼何入兮试海浴。
意气尚敢凌波涛,形骸只剩皮包骨。
朱光潜时年逾八旬,在美学园地上仍挥洒汗水.辛勤耕耘。虽然“形骸只剩皮包骨”,可是“意气尚敢凌波涛”。全诗是朱光潜先生“不服老”的写照,也是老一辈知识分子奋发有为的心声。
(责任编辑/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