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来活水返老还青

1997-09-11彭波

中国青年 1997年10期
关键词:工作实绩聘任制版块

彭波

一家机关刊,在走向市场的漫漫长路上,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我们的体会:不是形式的改变,不是内容的调整,不是风格的确定与把握,也不是发行手段的市场化,而是杂志社内部机制的改革。

作为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一直都是一个“机关”,而且是一个“正局级”的机关(这在全国期刊界是极个别的情况)。这是《中国青年》多年的优势。在计划经济时代,凭着这一优势,《中国青年》风风光光,红红火火。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中国青年》级别上的“权威”作用不大了;相反,“机关”式的体制与机制,使我们对市场信息的反应不灵,内部运转迟缓,队伍老化,观念落后,严重影响了我们走向市场的步伐。毫无疑问,不对陈旧的体制和僵化的机制进行改革,《中国青年》走向市场便是一句空话。

1995年中,《中国青年》杂志社党组决定进行“一场以市场为取向的全面改革”。在大量读者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拟从1996年起改刊;同时,为了确保改刊和走向市场的成功,我们首先对内部机构和机制开刀。具体做法是:将《中国青年》编辑部多年实行的行政性部门主任制改为业务性版块主编制(分社会、人生、文化、生活四个版块);各版块主编在民意测验的基础上,竞争上岗;全社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聘任为两年,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依据工作实绩可上可下;全社工作人员定岗定员,加强考核,依据工作实绩,拉大报酬距离,逐步推进全员聘任制。

对于那些在市场海洋中自由驰骋的兄弟单位,我们的“革新”似乎有些滞后,但相对这份70多岁“高龄”的刊物,这些举动无疑是革命性的。我们的改革在全社同仁的理解和支持下,进行得出人意料的顺利。其结果是:老同志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作用,一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整个杂志社士气高昂,欣欣向荣。

最近,《青年报刊研究》上发表了署名为“英夫”的文章,题目就是:“老刊物返老还青”。不少读者也来信对改刊后的《中国青年》予以肯定。如果说这两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青年》走向市场的思路与尝试”这组文章到本期结束,敬请读者批评。)

猜你喜欢

工作实绩聘任制版块
每章一练之“反比例函数”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不妨晒晒工作实绩
《科学与社会》“STS研究”版块2021年征稿启事
加大对“无抗”、“替抗”的产品的研发,润盈明年要在中草药版块再度发力
活动
为任前公示 “工作实绩”点赞
为任前公示“工作实绩”点赞
【新驱动力】江苏:首批聘任制公务员将上岗
拾起遗落在祖国版块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