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贴身拥抱市场

1997-09-11彭波

中国青年 1997年7期
关键词:团组织栏目稿件

彭波

市场在哪里?市场就是读者。走向市场,最重要的是杂志的内容必须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1996年改刊前,我们专门成立了改刊研究小组,在全国各地召开了十几次读者座谈会。综合读者意见,我们发现,这些年来,这本刊物头上的光环,阻滞了她走向市场的步伐。不少读者对杂志有脱离社会、脱离时代、脱离青年和脱离基层团组织之怨。这样一来,我们对《中国青年》内容调整的思路变得清晰起来: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青年,贴近基层团组织。

靠什么吸引最大多数的读者?从刊名可知,我们的读者便是全体中国青年。这是成分不一、差异巨大、兴趣不同的庞大群体。要吸引最大多数的读者,首先要抓住最大多数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作文章。我刊的名牌栏目“本刊特别企划”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在选题上,我们的定位是“以文章的深度和力度震撼读者心灵”。如果《读者》为人们提供的是人世间最美好动人的故事,是社会转型期的某种“精神按摩”,我们提供的应是“强心针”和“兴奋剂”,让读者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觉得你能代表时代说话,代表青年说话,代表这个社会的良心说话。在其他稿件的选择上,让人“拍案而起”或“潸然泪下”是两个优先的条件。

作为机关刊,怎样体现其权威性和指导性呢?我们的权威,是思想的权威;我们的指导,是精神的指导。其具体体现在:把握天下大势,把握中国青年运动的现状和中国青年的现状,为青年读者,特别为全团提供思想理论的参考。于是,我们有“重提解放思想”“再悟实事求是”,有“关注台湾”“关注海洋”“关注国企”和“拥抱香港”……

作为机关刊,怎样让普通读者觉得你可亲可爱可读呢?放下身段,拉近距离,不当高高在上的教师爷,做青年读者的知心朋友。如果说将“青年广场”置于目录之前只是一种姿态,一个信号,那内文中大多数栏目有青年参与,大多数稿件由青年撰写,则是“读者至上”的生动体现。我们强调内容的可读性和故事性,强调文笔生动优美,强调讲述“青年人自己的故事”……这里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家园”,时时传来青春的“四季风铃”。

《中国青年》内容的调整刚刚开始,尝试将继续进行……

猜你喜欢

团组织栏目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关于栏目的要求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栏目主持人语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