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不均的中国电影人
1997-08-20洛尘
洛尘
计划垄断致富,老皇历落伍
多年以来,在国民的概念中,搞电影不仅是一种体面的工作,电影人也是最有钱的人之一。细细推敲,这种想法似乎也不无道理。看看当今影视界的大腕儿们,“出有车,食有鱼”,且车都是高档进口货,绝对让人眼热心跳;即使是京城昂贵的住房,不少演员也是自掏腰包买下。加上演艺界出了个亿万级人物,人们对“电影人有钱”之说更是深信不疑。
虽然人们深信电影人有钱,但却不知电影制片厂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的报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政府领导的办公桌上。在这些报告中,常常会有“将开不出工资”这类的字眼。那么,这些连工资都朝不保夕的员工们,何以会给大众以有钱的感觉?
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从事电影工作的人应该属于最富有的一族。虽然在几十年之后,一些老演员常常回忆起当年拍戏“每天只有几毛钱的补助费”,但在那时候这些钱对于普通公民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因此,那时候的电影人的确是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但那时电影人之富,是建立在电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基础上,人民的娱乐生活简单划,电视等并未冲击电影市场。
改革开放之后,电影业迅速发展,我国电影的年产量也急剧增加,从事电影生产的电影工作者有了更多挣钱的机会。到了80年代,制片厂的创作人员已成为靠工资吃饭的国民中最为富裕的人。当普通公民们的月薪不足100元时,摄制组的补助费每天大约为4元,当时的拍摄周期一般在50天以上,剧组成员除领取补助费之外,还另有稿酬。即使一年上一部戏,这份工作的收入也是常人望尘莫及的。电影人是最早抽外烟的人,是最先购置进口电器的人,也是率先装修住房的人(从当时的地板革到如今的高档木地板),包括购车、买房等,电影人基本走在消费热点的最前列。很长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人绝对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获得人们尊敬与羡慕的眼光。然而这种优越感很快就会被市场经济的紧迫感所取代。
厂穷个人富,欠债万元户
80年代末期,当中国电影随着改革大潮逐渐转入市场经济时,电影出现了第一次滑坡。制片厂在资金回收上开始出现了困难,早在1987年就曾有过“北影厂向刘晓庆借钱发工资”的传言,此传言虽未必是事实,但由此可见制片厂大约在那时候就已过上了促襟见肘的日子。然而这种日子对绝大多数的电影人来讲,似乎并不相干,他们依旧拍他们的戏,仍然领取他们的酬金和补助费,电影人的收入并没有因为厂方收入的锐减而受到影响。
1988年,宋崇到北影厂就任厂长,到任很短的时间内,他便发现“北影厂职工都是万元户”(当时的万元户,毫无疑问是有钱阶层)。宋崇所言“万元户”当然不是夸耀北影职工的富足,而是指北影共欠贷款1千多万,摊到每位职工身上,每人负债万元以上。然而走进北影职工的家中,不难看出他们的生活水平确有些真正万元户的架式。对很多北影人而言,即使当时达不到万元户水平,也可以说是基本接近。1988年是我国电影生产的一个高峰,北影的主创人员们平均每年拍戏一部半以上,特别是摄影、美术、道具、化妆、灯光等工种,大多一年要拍两部戏以上。当时每部戏的收入3千至5千元或更多,如果是双职工家庭,其收入自然更为可观。当然,北影的行政人员相对对言就很清苦了,他们每月只是靠不足百元的工资维生,经营亏损的北影是没有奖金可发的,因此对行政人员来说,能找到关系到剧组拍戏是最为得意的事,至少每月四五百元的补助无疑是一大笔外快。
这种“厂穷个人富”的现象很早就使厂方经营者们困惑,但由于我国电影生产中用工是以劳务报酬体现,无论影片亏损还是盈利,工作人员的收入是不会减少或增加的,因此电影人依然过着稳定的“高薪”生活。
中国百姓认定电影人有钱的想法,大约由此而来。
富人真富,穷人不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应该从90年代初,电影人普遍的收入与全社会相比,呈现出了幅度不小的下滑。这种下滑的原因很多,虽然工作人员的酬金与劳务不断上涨,但新生的高收入行业使电影人的收入相形见绌。特别是迅速发展的电视行业,使电影人意识到自己的“高薪”已风光不再。电视剧的生产特点是拍摄快,虽然前些年一集电视剧的稿酬只有几百元,但长篇电视剧拍摄时间仍与拍一部电影相差不多,而其收入便远高于电影。此外,广告的兴起、经商大潮等都使电影人不再是最富足一族。尤其是娱乐业出现了多种消费形式后,而电影生产由于资金匮乏、制作粗糙致使观众失去兴趣,电影业走入低谷,年产量开始逐年下降。换言之,工作人员拍戏的机会相对减少。其结果是电影人中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形成贫富不均的局面主要是由于酬金的悬殊及就业机会的不均衡。
过去,摄制组成员的酬金相差不大,虽然主创人员钱稍多些,但绝不会因此而成为富人、穷人。自90年代初,被称为“腕儿”们的片酬上扬极快,这些人成了真正的有钱人,并使大众因此而误认为电影人都十分有钱。以演员为例,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片酬最高的演员是申军谊,大约在2至3万左右,而其他演员按国家规定在6千左右,一般不会超过1万,因为申军谊是个体户,他除了片酬之外,没有公费医疗、住房等任何福利,所以他的价格剧组大多接受。物换星移的短短几年里,申军谊的片酬已不足为道,一些超级明星,在传闻中片酬已过百万。此说法由于某种原因而难以核实,但现如今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片酬一般不低于5万至10万是确实的,而拍长篇电视剧的片酬每集不低于5千的比比皆是。以一部40集的电视剧论,拍摄时间大约为3至4个月,那么这些知名演员的片酬应在20万左石。加之知名演员拍广告的机会颇多,而广告的片酬更是疯狂攀升,名演员们能出手不凡地购买宝马之类的名车,款子大约由此而来。
电影人中绝不仅仅是名演员富有,一些“腕级”的导演、编剧、摄影也收入颇丰。编剧的一集电砚剧本少则也要5干,稍有名者即上万元才肯出手。导演片酬也不落后,即使是不太有名的导演,一部电影的片酬也在5万左石;据说一位拍主旋律影片的导演,近期所拍的片子片酬在18万元。编、导四此,摄影也不例外。前不久听一朋友讲其亲身经历:某剧组需一位摄影,找到他时问其片酬,这位摄影师一心想拍故事片,因此为促成此事,开价2万5千。没想到制片人一听此价大失所望地说,这值先生肯定没拍过电影,他报的价不对,不能用这个人。朋友感叹:早知如此我就报5万了。去年,听到一位民营影视公司的人说,该公司聘国内一位大腕摄影的酬金按天论价:每天酬金1万元。如此高的价位,想不成为富人也难。
心平气和而论,片酬的大幅度上涨,未必是坏事。由于电影体制的改革,制片人应运而生,大量社会投资人的出现为高片酬提供了可能。这种做法打破了过去制片厂指定摄制组成员的做法,也因而促使电影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求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获得最高的酬金。只要创作者的活儿好,同时不忘记向国家纳税,投资人愿意给他多少钱,他变得多么富有,其实也与他人无关,充其量可做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此而已。问题是那些曾经富裕过、而今却日超贫穷的电影人眼睁睁看着“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心中难免浮躁。
所谓“贫穷”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并不比别人穷,甚至日子还好过一些,但其目前的生活与其他人相比,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令人羡慕的水平。这些人大多是可以拍些戏,由于名气不够、社会关系(即可以拉到拍摄资金)很少等原因而呈下滑状态。这类人在电影人中不是少数,他们很难再成为新消费方式的弄潮儿,对他们来说比国民“领先一步”的日子基本一去不复返了。另一类穷人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的真正穷人,他们曾经辉煌过,甚至曾为中国电影做出过贡献,但是今天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开始过上了穷日子。这样的电影人在京城为数不多,但在外省的一些制片厂里却已占了相当的比重。当京城的摄影师以2万5千开价仍算太低而被淘汰出局时,长影厂的一些老摄影顺们却为几千元的酬金苦干。即使如此,能有活干的人仍是幸运的,很多人两三年没能拍上一部戏。因为近几年来国产片产量相对稳而不升,长影的员工外借的机会与身处文化中心的京城电影人无法相比,而厂内众多的创作者争抢长影一年不足20部的电影,显然是僧多粥少。于是,无论你内心多么焦急,也只好蜗居家中。按长影的规定,每年要交一定的劳务费,交不足者,只能领取200多元生活费。这些长年无戏可拍的人的生活之清苦与窘困不难想像。
当中国电影举步维艰的时刻,无论国民们如何固执地认为“搞文艺的有钱”,无论各方如何讨论电影界“企业穷个人富”的现象,电影人自己心里有数:少部分人先暴富了起来,多数人如今生活在小康的水平,另有些人已走进贫困。贫富不均的现象使电影人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如果你不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如果你不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下一个走进贫困的人或许就是你!
责任编辑:黄艾禾骆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