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中国青年》“读不读名著”讨论综述
1997-08-20烟水
烟水
本刊自去年10月举办“读不读名著”讨论以来,陆续收到了全国各地青年的大量来稿。来稿倾注了青年朋友们关注社会、关注成才、关注民族命运的热情;从来稿中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观点看,青年读者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本刊也以一定的篇幅摘发了其中一些朋友的观点。
总体来说,青年朋友们以支持“大学生要读名著”居多,反映出信息爆炸的时代并未使青年忽视对基本功的锻炼。来稿中更强烈呼吁要加强读现当代的名著。北京的一位青年读者何壮认为:现在有些高校弄的必读书目略显陈腐,从他们罗列之书目中明显看出开列书目者知识结构的陈旧。比方说文学类著作,还停留在19世纪的名著上,20世纪的文学大师们如卡夫卡、纪德、艾略特、阿斯图里亚斯的作品就不见踪影;思想类书目对洛克、弥尔顿、密尔、托克维尔等的著作不够重视;现当代哲学书目中,对维特根斯坦、罗素、卡尔·波普尔等哲学家的书目开列也不多。
许多人认为,读名著是加强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名著虽未必都能立即致用,但从长远看,肯定利大于弊。四川读者王筱说:“除了实用谋生一技之长外,更需要思想的高贵与升华。”内蒙读者张东虎则认为,不能借口时间紧就忽略读名著,他认为可以发掘人的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安排阅读内容。东南大学的周鸿末朋友则批评了有些人宁可读点不入流的武侠、言情故事,而对人生、理想之类的字眼轻蔑不已,这都是与不读名著、不求上进互为因果的。
北京大学的孟华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将读不读名著上纲上线到民族幸与不幸”,但读不读对个人决非可有可无。提倡读名著,超越了读几本教科书的意义。这是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超越的好手段。
陕西的李(shen)、山东的龚程等朋友认为,名著是应该读的,但没有必要强迫,搞一刀切,开什么必读书目,应该鼓励青年独立判断、选择。
不同声音交汇成社会生活多元化的新格局。西藏的柏光富朋友来稿说:“我长了这么大,读了十多年书,头一次看见这么切合实际的讨论,它表达了我的困惑,道出了我心腑之言。”他认为,书本的作用毕竟有限,一个人还是应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实践,去行动。一些腐儒会吟几首唐诗宋词,能背几段《红楼梦》《镜花缘》,而无技术、资金,等于空话。山东青岛的吕伟强认为,问题的提出说明了时代青年生存的危机感、紧迫感,只会催人奋发。
从大量青年来稿中,本刊编辑们感到了朋友们的热血与激情,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关爱。愿我们的思想,在碰撞中呈现出异彩。
这次“读不读名著”讨论将告一段落,本刊将一如既往地关注青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的困惑、追求、痛苦、奋斗。一个有思想的人是高贵的人,一个思想着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
责任编辑:骆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