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大王”郑逸梅
1997-03-31黄飞英
黄飞英
郑逸梅以写文史掌故著称,这位跨世纪的老人,历越前清光绪、宣统两个王朝、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张勋复辟、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以及日寇侵略、抗战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有这样大的跨度和高寿,其阅历之丰富广博,在文坛上是罕见的。
郑老本姓鞠,乳名宝生,因生性爱梅,便以“逸梅”作为别号。郑逸梅年轻时,爱读笔记,对这种散文、杂录式的文学体裁,如痴如迷。十七岁那年(1913年),因翻译散文《克买湖游记》,并将此处女作投寄《民权报》发表,而初登文坛。由于他常为《小说丛报》、《小说月报》、《小说新报》、《申报》、《时报》、《明镜报》等报刊撰写众多人物掌故,名家轶事,兼写山水胜迹,书画欣赏,其文庄谐兼至,笔墨精炼,涉猎极广,又常用于填补报刊空白,深受读者喜爱。为此,著名老报人、号称“笑匠”的徐卓呆与郑逸梅开玩笑,戏称其为“补白大王”。金石家高式熊为他刻了一方“补白大王”印章相送。篆刻家邓散木特地为他刻了一方“旧闻记者”的朱文小印;文人康觚子曾戏以赠诗一首。诗云:“舍弟能为小品文,惯搜旧史作新闻;若论补白称尊号,无冕帝王当属君。”从此,“补白大王”的雅号就这样传开了。在郑老九十生辰时,著名老作家楼适夷在《文学报》上发表题为《补白太少》的文章.文中提到:“郑逸梅专写补白的短文,人称他是‘补白大王。今虽年老,现仍健在,我们老读者是很怀念他的。”郑老谦逊地说:“承蒙读者溢誉,实愧不克当”。
郑逸梅常说,“补白”,有人认为是“雕虫小技”,其实,真正要“补”出水平,“白”出哲理,并非易事。从他一生从事“补白”的写作生涯中,深深感到“补白”的关键是材料“三积累”。第一,要“博览群书”,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写起“补白”来,才能“下笔如有神”。第二,要“手勤笔勤”,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随手记录一得一识,既“可以避免事过境迁,记录不详”,又“便于日后稽考,随时为‘补白所用。”第三,是广泛交结朋友,搜集名人轶闻趣事,这些德高望重的耆宿,知识渊博广洽,一肚皮文史掌故,尊酒笑谈之间,充实见闻,顿如聚敛者铢锱捃拾。他所著《艺坛百影》,就是从广泛结交的一百零二位艺人的众多、翔实的活材料里加以敷演选辑而成的。《艺林散叶》的成书,亦是这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于郑老严肃的治学态度,既注意从书本上汲取“间接材料”,又重视积累生活中的“直接材料”。他的“随手记录”记下数千万言,从而使他掌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大量翔实的“古人古事”、“今人今事”,所以他写的“补白”小品,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欢迎与喜爱。因为郑老的“补白”,用史严肃、线索清楚,有着浓郁的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决非一般的小品所能比拟的。为此,郑老被人们尊为“著名文史掌故作家”,实在是受之无愧。
郑老生性豁达,淡泊寡欲,在九十岁那年,忽发奇想,竟自谥“文迂”,还特地请著名金石家支慈安为他刻一方“郑文迂公”的印章,其铃记常常出现在信笺上,令人惊绝。郑老说:“在封建时代,谥法看得非常隆重,凡属高官显爵者,死后由朝廷赐他一个谥号,如文正、文忠、文襄、文恪等等。这是公谥,假如没有禄位,在乡里有相当资望的,由门生故旧给以谥号,这是私谥。无论公谥,还是私谥,都是人死后才加的。我却偏要破例,生前博一谥号,并且人谥不如自谥,我‘迂拙成性,这‘迂字是确切不移的,至于‘文,我涂抹多年,这‘文字也不能说没有着落,所以‘郑文迂公,也就当之无愧了。”
(责任编辑杨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