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秘密大营救
1997-03-31李铁强万军杰
李铁强 万军杰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从大陆上沿着港九铁路进攻香港。12月12日,日军占领九龙。12月25日,香港沦陷。这天下午六时,香港总督府挂出屈辱的白旗,野兽一样的日军冲进饱受炮火创伤的街道,肆意劫掠奸杀,港九顿成人间地狱,160万居民陷于恐惧、寒冷、饥饿的深重灾难之中。这其中就有一大批避居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他们大多数是1941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而到香港去的。他们原在重庆、桂林等地办报著文集会,宣传抗日救亡,揭露和抨击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在党中央和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撤离到香港。他们在香港创办了进步的报刊和社团,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争取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人士的同情和帮助,起了重大的作用。
党中央一直关注着香港战局的发展.关怀着香港文化界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的安全。香港沦陷后,周恩来指示八路军驻粤港办事处的负责人廖承志:为了保护我国文化界的精华,必须动用一切力量把全部旅港的抗日文化工作者抢救出来。
廖承志接到周恩来电话后,马上召集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八路军驻粤港办事处的负责同志开会,拟制抢救计划。经过周密研究,决定由办事处的刘少文领导香港方面的联络营救工作;游击队政治委员林平负责布置九龙到东江游击区的护送、接待工作;廖承志等前往韶关、老隆,布置国民党统治区的掩护地点和交通线。
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是一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队伍。1938年10月,日寇登陆华南大亚湾。国民党守军大败。是月21日日寇攻陷广州,东江各县人民纷起抵抗,在我党领导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和东莞县模范壮丁队成立,分别以曾生和王作尧为大队长。1940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曾生为第三大队长,王作尧为第五大队长,此即以后的东江纵队。1941年12月,日寇从广州出动集结东、宝前线以进攻香港,游击队即主动配合英军作战,到处截击日寇,更派队伍突人敌占之香港、九龙、新界牵制敌人。港九全部陷落后,即动员与组织当地民众,坚持港九敌后游击战争,并成立港九大队。接到上级党委的指示后,整个部队即全力投入抢救工作。游击纵队挑选了有经验的战斗骨干,组成一支支精悍的小分队,一个站一个站地连成了一条护送文化人的通道。
营救工作是艰巨而复杂的,首先把营救的对象找到就很不容易。香港沦陷后,为了躲避日军搜捕,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一再改变住处。留在香港领导联络工作的刘少文,派出熟悉情况的同志,根据廖承志提供的名单,通过各种关系,把营救对象一一找到,并帮助他们转移到较安全的住地,然后安排他们分批辙退。九龙方面,在林平领导下,建立了秘密接待站,解决食宿问题,然后按照不同的对象,安排他们进入游击区或其他地区。
1942年1月9日午夜,三只小艇载着邹韬奋、茅盾等一批文化界人士从香港偷渡到九龙,来到秘密接待站,踏上了脱险的旅途。11日清晨,邹韬奋一行二十多人,由交通员带领来到青山道口。这时青山道上,由于香港粮荒日军实行疏散人口,内地的难民源源不断,他们即混入难民的队伍,向北走去,经九华径到荃湾。随即向北走小路进人大帽山区,山区的路虽然崎岖难行,却是游击队控制的地区。一支短枪队在这里警戒、掩护。他们爬过山岭。穿过峡谷,走进了平坦的盆地,到达元朗十八乡的接待站。
这里已经聚集由交通员带回来的一百多“难民”了。除了邹韬奋、茅盾夫妇这批二十来个人之外,还有几批文化界人士,以及来参加游击队的工人和学生。接待站当下杀猪相待。第二天,接待站干部把“白皮红心”的元朗乡长签署的难民回乡证明交给他们,然后分批上路,短枪队仍然暗中护送,经元朗、落马洲,到深圳河边,乘船过渡到北岸赤尾村。再往北过宝深公路。日军设有岗哨,不时有军车和巡逻队来往。但当时公路上从香港来的难民也很多。交通员带着邹韬奋等顺利地越过公路,进入了便于隐蔽的丘陵地带,再爬上梅林坳,往北下山即到达东江游击队总部的驻地白石龙村。当晚,驻总部的游击队负责人曾生等以红烧狗肉和青菜招待了第一批脱险归来的文化界人士。连日旅途的惊吓和劳累,终于能安然地吃一顿晚餐,这些文化人显得兴高采烈。茅盾说:“这顿饭吃得真痛快,虽然只有一荤一素.我觉得比什么八大八小山珍海味更好,永远也忘不了。”
从一月底到二月底是营救工作最紧张的时刻,每隔一两天就有一批人从香港偷渡到九龙,尔后进入游击区。原来计划一批接一批地护送文化界人士过惠宝边,转入国民党统治的惠州。但因日军突然占领惠州和博罗县城,大批文化人士只得滞留下来。为了安置他们。游击队搭起山寨,办起临时招待所。几百名文化精英荟聚此地,使得荒僻的山沟里一时歌声飞扬、生机勃勃、气象一新。
进占惠州、博罗的日本侵略军,在抢掠一番后又撤走,游击队抓紧时机,安排护送文化界人士回大后方。
为了接送文化界人士回大后方,游击队在惠州建立了一个联络站。惠阳县委负责人之一的卢伟如,扮成从香港到惠州做生意的大老板,从香港贩来了几十担货物。如轮胎、布匹等。卢伟如把货物囤积在一家叫“东和行”的商号里,自己住在东湖酒家,并把二楼全部包下。准备给过路的文化人住。由于卢伟如的派头大,货又多,每天都有人来东和行、东湖酒家谈生意。这些人有商人,有国民党要人,卢伟如一面虚与委蛇,一面观察惠州的政治情况,以便顺利地接送从香港撤出的文化界人士。第一批到达惠州的文化人士有茅盾夫妇、廖沫沙、胡风、韩幽桐等。他们都扮成从香港来的有钱人,住在东湖酒家和东和行里。由于东湖酒家的三楼住着一个国民党的师长,所以大家只得谨言慎行。深居简出。根据规定,文化人每到一地,应尽快把他们送走。但由于茅盾等到达惠州的当晚是大年三十,人们都在欢度春节,接连几天没有车船开出,只好等春节后再走。
把文化人士送往“后方”主要是走水路。有时买船票搭客船走,有时通过惠州县税务局一个同志的关系,乘国民党官员的走私船走。茅盾他们这批人多,是包了一条船走的。这条船从船长到水手全部是自己人或进步群众。上船的码头是中山公园望江亭后面。中山公园里矗立着廖仲恺先生纪念碑和黄埔学校东征阵亡将士纪念碑。茅盾望见。诗兴大发,拿出藏在身上的笔记本和笔就作起诗来。联络站的同志因怕群众围观而暴露了身份,上前劝阻。茅盾发起脾气来,说不上这条船了。后经廖承志等劝说,茅盾才上船,一场风波遂告平息。
当时,有一部分文化界人士因为在香港逗留时间长,怕暴露身份,或因年老体弱,不宜爬山涉水,只得走其他线路,如梁漱溟、千家驹等是从香港偷渡到长洲岛,然后从澳门转内地的。何香凝、柳亚子则是由党组织派人护送乘船到长洲,然后由长洲乘船到汕尾去的。当何香凝、柳亚子一行十多人乘的小船到达汕尾时,许多群众涌向海边看难民船。何香凝的照片早在民间流传,所以她很快就被群众辨认出来。国民党海丰县党部获悉这一情况后,便组织盛大欢迎,公开庆祝何香凝脱险归来。此外,从九龙进入游击区的邹韬奋,因为国民党缉捕甚严,所以没有和其他人一道回大后方,而是在梅县乡下隐居一段时间后,展转进入苏北抗日根据地。
营救工作持续到1942年6月底才结束。在敌人的严密控制下。从香港到这个孤岛,安全地营救出如此众多的,在国内外有影响人物,这是历史上的奇迹。在这场伟大的秘密大营救中,香港地方党员、东江游击纵队战士、接待站的工作人员们,勇敢机智,全力以赴,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重大任务。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