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学:满足中心城市高等教育需求的现实选择
1997-02-05李正
李 正
一、导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崛起了一批中心城市,如广东的佛山、东莞,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还将会不断涌现新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科学技术、信息与智力资源等高等教育需求日益迫切。如何经济、有效、及时地满足这些需求已成为决定当地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解决。
如何满足中心城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可供选择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及各类人才来工作;二是自办大学自己培养自己解决;三是与有条件的高校联合办学共同解决。这三者孰优孰劣,如何选择?笔者认为,决策首先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既要考虑每一种途径的成本、效益、质量,即合理性原则;同时也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与运用规律及国家宏观经济与高教发展战略和政策等等,即可行性原则。据此,笔者认为,在世纪之交,中心城市实施联合办学是其现实选择。
二、理论:成本与效益分析
可以断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供给都会有较大缺口,专门人才总量供求失衡状况难以改变。况且,中心城市有自己独特的人才需求结构,再加上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中心城市仅靠几条优惠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的同时寻求其他渠道。
中心城市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且对兴办高等教育有较高积极性,问题在于我们要使这些资金投入在高等教育系统内能获得最佳经济与社会效益,就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和理论指导。
不少中心城市在80年代曾掀起了自办大学的热潮,无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人才供求矛盾,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但经过几年实践,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和不足。我们知道,办大学不同于办简单的工厂,一所大学、一个专业建成后要有相对稳定性,不能轻易转型。由于中心城市办大学的原动力就是当地某些行业专门人才匮乏,因此,他们一般只强调培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而不重视基础理论学科专业,导致适应性有限。中心城市规模不大,各种行业专门人才需求数量有限,经过几年培养,人才即趋饱和,一旦供过于求,大学就面临着专业调整和转型。况且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一般都滞后于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城市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总是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大学人才培养很难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一对应,按上述模式自办大学,专业建设不可避免地缺乏稳定性,带有被动性和机械性。联合办学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心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高校联合培养所需人才,寻求智力支持,一旦需求满足,即可中止合同。当新的需求出现后,再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灵活性强,生命力旺盛。
其次,根据市场经济投资与收益原则,中心城市办大学理应立足于当地,着眼于当地。中心城市上大学的适龄青年数量有限,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权主要集中在省一级,录取分数线由省教委统一划定,这样,这些大学的生源难以在数量和质量上保证,大学的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生均培养费用与人才成本就可想而知了。而中心城市选择联合办学,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不必投入巨额人、财、物来兴建校舍、引进师资、购买仪器设备,不必进行较长时间的建设和积累,也不必考虑生源、就业等问题,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
再者,大学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没有一定的社区文化根蕴,很难造就大学校园精英文化,培养的人才也难以受到大学文化的熏陶,人才质量会存在严重缺陷。
三、现实:宏观经济背景与高教发展战略
中心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除了考虑办学效益外,还必须符合外部经济宏观背景,更必须遵循国家高教政策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受其制约,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需求与有限的供给矛盾”的压力,高等教育采取“适度发展”战略,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在世纪之交,我国高教规模将相对稳定,重点在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挖掘现有高校自身潜力、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办学方向、增强办学活力是当前高教工作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满足中心城市的高教需求的思路显然也要做些调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现“市市办大学”,走简单的外延扩展之路行不通,而必须另辟蹊径。
我国经济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梯度推进,呈现区域化趋势。与之相适应,现有高校也采取了地方化、区域化发展战略,全国各大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有许多部委属高校、全国重点院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高校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的纽带逐渐松弛,走出传统的经院模式,面向地方、为当地经济服务已成为明确的办学方向,这些学校基础好,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满足中心城市的高教需求。同时,与中心城市联合办学又可以解决自身经费紧张的状况,改善办学条件,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有与中心城市联合办学的动力和需求。可见,两者联合办学将有助于我国高教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世纪之交,中心城市主要通过联合办学解决高等教育需求。与此同时,由于中心城市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目前基本上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到本世纪末,中心城市的行业和每个县,都应当……形成职业技术教育的网络。”中心城市应优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着眼点放在培养应用性专科人才上面,努力提高当地劳动者普遍素质,并有计划地实施岗前培训、在职员工训练及继续教育,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可见,中心城市实施联合办学是必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那么,如何实施呢?
四、实践: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
中心城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做好各级各类高教需求预测,制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实施联合办学。
中心城市作为高等教育的需求方,可以以政府主管部门为联合办学主体,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也可以由有关企业出面组织,与高校联合攻关,解决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急需解决的科技难题;还可以相互合作,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等。在当前,中心城市应加强与所在地区部委属高校的联合。
中心城市与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联合。根据双方特点,笔者认为,两者以联合组建二级学院为主要形式。二级学院建在大学校园内,以虚体学院为主。这些学院可挂在校办或教务处,这样不必增加新编制、增设新机构,便于调整。由于中心城市需要多个学科、多专业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这些学生分散到各个学院、各个系中,接受所在学院和联合办的学院的双重管理。如果集中需要大批同学科同专业的人才,也可组建实体学院。
在联合办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必须设立相应的领导和协调机构——董事会。由政府、高校、社会三方人士组成,充当联合双方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负责统筹投资、招生、培养、就业各个环节,做好各项决策,保证联合双方承担应付的责任,享有相应的权利。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高教所(广州510641)
责任编辑: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