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文化:一种新的降临

1996-08-28杨东平

中国青年 1996年2期
关键词:绿色环境文化

杨东平

去年以来,关于“轿车文明”的话题被炒得火热,刚刚吃饱饭且碗中有肉的中国人,似乎又有要“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的感觉。这只不过是近些年来甚嚣尘上的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浪潮的又一次冲击波。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众多下岗职工、流动农民,居高不下的物价指数、犯罪率和离婚率,疲弱的文化教育事业,告急的土地、森林、河流、生物和矿物资源……

这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我们满足于日益改善的物质生活和人工环境时,我们实际的生活质量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城市的道德感和安全感正像氧气一样逐渐稀薄,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暴戾无常的气候变化使我们时常心存余悸;人们不再能见到童年时的蓝天白云,而承受着酸雨、废气、噪声和垃圾的包围……

1993年5月5日,一场特大沙暴席卷了中国西北四省(区)72个县市、方圆1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造成死亡85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多元。70年代起,黄河几乎年年断流,从1972年至1994年,平均每年断流17天。1995年4月至7月末,黄河下游发生前所未有的断流100多天的现象,造成人民生活和生产的严重困难。这不过是大自然向我们亮出的一张又一张令人惊心动魄的“黄牌”。

一位游历甚广的作家这样写下他的环境观察:

我在西蒙草原,当地的牧民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放牧最大的困难是牛羊钻进草里找不到。这话使我想起“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可就在我听这话的时候,我眼见一只兔子远远跑过,看得清清楚楚,一点障碍都没有。

甘南草原的牧民经历着同样的变化。当地的藏族乡长说,他们小时候骑马上学,尽管腿短,靴子也会被草上的露水打湿。可是现在早晨骑马,打湿的顶多是马蹄。

前年我在白洋淀,途中给汽车水箱加水,放下很长的绳子才能打到井下的水。而老人说,过去趴在井沿上能直接喝到井水。

此类故事俯拾皆是。尤其令人触目惊心的,在于这些变化发生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里……

这种变化的确只能用“触目惊心”一词来表达。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世纪以来地球环境恶化的一个小小的侧面和缩影。全球性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灾变、物种灭绝,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去思考:我们的文明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征服自然、追求经济增长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自毁家园,在地球上只剩下人类自己?为了满足我们自己没有止境的消费欲望而造就的高消费、高耗能、高污染的生活方式,真的是负责任和健康的吗?人们意识到,人类文明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如果我们不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无疑是在自取灭亡。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在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同时,正在更新着关于文化、文明和现代化的观念。

由于中国环境生态屡经破坏、十分脆弱,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特别沉重的人口压力,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特别严峻。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危机是双重的: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既要在全球性的经济竞争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社会现代化;又要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免遭破坏,使中华民族能够代代繁衍生息。很多人都认识到,环境生态的恶化和资源的短缺才是中国现代化真正重要的制约。这决定了中国现代化不可能走西方国家老路,而必须有更多智慧和更大和创造性。

在中国经济历经十多年的增长之后,单纯经济功利主义的局限已经显露无遗。我们不但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剥夺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为代价;而且认识到社会也如人生,经济增长并不是唯一的追求。正如一位朋友所说:生态危机实质源自人们的心态危

机。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所刺激和调动的人的物欲和贪婪,加剧着资源和环境危机。这就是说,不仅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发展理论,也需要改造、更新民众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当前,在经济主义的主流话语之外,人文主义、道德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儒学、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等各种思潮纷呈,反映了世纪末的中国文化的困境和“突围”的努力。的确,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需要奠定自己的走向,确定自己的基色。

绿色正是这样一种恰当的选择。

作为生命与和平的标志,绿色象征着自然、青春、生机、活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绿色运动,更使绿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深入人心。不仅有绿色思想、绿色哲学、绿色组织、绿色消费等绿色文化;而且有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绿色冰箱、绿色电脑等绿色产品,以及绿色科技、绿色营销、绿色管理、绿色产业等新的理念和领域。以绿色为标志的新文化和新的文明正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地降临,悄悄地改变着人类文明的面貌。

不同层面的绿色运动和绿色主张,其基本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大致相同的:

——基于生态主义的立场,绿色与代表传统工业文明的“灰色”和代表激进政治思潮的“红色”鼎立,构成现代思想文化空间新的重要维度;

——通过对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现代模式的批判性反思,建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的社会发展观、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模式;这意味着将发展(包括环境改善、福利进步、教育和德育水准的提高等等)视为比单纯经济增长更重要的目标,尊重并维护子孙后代的生活权利;

——与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相反,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变基于科学主义的知识狂妄和人类以征服、改造、榨取自然为主的生存姿态,保护地球环境免遭污染和破坏,建立新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商业伦理和科学伦理;

——认识到幸福感还必须来自安全感、稳定感、友善的人际关系、充实的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补救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造成的道德沦丧、精神空虚、人性异化的弊端,克服现代人的心态危机,建立适度消费、重视个性完善和性灵的发展,回归自然等具有生命意义的更为健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通过减少军备、扩大民主和社会平等、资源共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乍、增加基层组织的活力等途径,增进人类作为“地球村”成员的全球意识,争取世界长久和平。

这些,正是走向现代化的民族的新文化不可缺少的基因和要素。

未来中国应当是绿色的——不仅中国的环境需要绿化,民族的心灵和民族的文化也需要绿化。

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的决策已经笼上一层新绿,相继制定了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对这一新的文明作出明确的回应。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开始萌生绿意,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在传统的政治思维和文化批判之外,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实制约,探索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绿色通道”。绿色也在走向民间,许多有识之士身体力行,加入了绿色的行列。1993年6月,中国青年环境论坛发表了《中国青年绿色宣言》;1994年6月,首届中国妇女与环境会议发表了《中国妇女环境宣言》;1994年7月,中国绿色科技企业论坛发表了《中国企业发展绿色宣言》;1994年4月,我国第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的民间环境组织“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自然之友)”成立;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等都开辟了传播绿色文化的专栏、专刊和专版

绿色文化和绿色文明正在向我们走来……

猜你喜欢

绿色环境文化
绿色低碳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环境
谁远谁近?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