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钱斗争”困扰中国足球
1995-08-22苗炜
苗炜
今年的中秋节,江苏迈特俱乐部吃的却是“分别饭”。由江苏省足球协会与南京迈特电子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这个职业俱乐部宣告解体。
江苏迈特俱乐部成立于1994年2月。当时,江苏队刚刚进入甲级A组行列,一年过后,球队降至B组,排名在中下游。战绩越差,矛盾似乎就越突出。9月初,迈特向江苏省足协提出三个方案,一是迈特公司出让其持有股份;二是改组俱乐部,修改合同、章程,继续经营;三是好合好散。
实际上,迈特公司清楚地知道,前两条建议根本无法实施,只解散,一途“符合双方最大利益”。江苏足协则认为迈特俱乐部已无能力继续经营,只能解体,至于对方所持俱乐部全部股权的300万元的出价,被认为太高,若全部购买,还不如重新组建一支俱乐部。
至此,自1995赛季开战以来,第二家职业俱乐部宣告解体。此前,湖南金象俱乐部已告解体,只不过莱孚公司立即接手,湖南队更名为莱孚俱乐部队。
同样在9月,筹划几近半年的辽宁股份制俱乐部也经历了一场风波,总策划人张桐坡离开沈阳,返回北京。此事在辽宁队中引起强烈反应,部分球员面见辽宁省体院的领导,要求补发拖欠5个月的工资及获胜场次比赛的奖金。省体院经过磋商向球队传达三点意见,一是请回张桐坡,二是垫付9月份工资,三是要求队员集中精力搞好训练。有关部门希望,辽宁足球俱乐部的大旗要在9月份内树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在“足球俱乐部”之前,还有“股份制”这三个字。
其实,目前国内的职业足球俱乐部都有“股份”的痕迹,表面看去,体委、足协握有足球队及体育场馆等固定资产,企业一方每年投入运营经费,股权一家一半。但是辽宁队与远东集团分手之后,决策人员意识到,以往所谓股份制公司与体委办队、企业掏钱的“合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辽宁队希望走一条真正的市场化的路子。
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王俊生在总结足球职业化成果时,把董事会管理、总经理负责这一现代企业模式列为一大优点,但同时也把一旦出现矛盾,体委一方掌权,企业一方掌钱,相互争斗,导致球队受损列为一大隐忧。江苏迈特俱乐部解体后,有评论指出,球队有一个“权婆婆”,有一个“钱婆婆”,两个“婆婆”当家,俱乐部内的纷争永无宁日。看来,足球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不存在“权钱交易”,但是有“权钱斗争”,这斗争并非什么好事。
从真正职业俱乐部的角度考虑,中国足协要求注册俱乐部应有自己的二线球队,即俱乐部既有纯粹的职业球队,也有后备力量的培养,形成完善的机制,有高薪、高奖金刺激球队去提高比赛水平,也使商业因素给球员带来更强的职业观念,在俱乐部内形成竞争机制,加快人才培养。但是,这一想法并没有收到实效。
广州市体委已将广州二队拉出去另找一位“钱婆婆”,组建了广州松日队;北京二队也摇身一变成为北京威克瑞俱乐部队。诚然,一个大城市中有两个职业队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意大利米兰有国际米兰和AC米兰;都灵之有尤文图斯、都灵。但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是倾注全力完善一个俱乐部重要呢?还是四处撒网,多来几个俱乐部好呢?
如果各级体委认为,足球职业化的意义只在于提高球员待遇,以奖金刺激比赛水平,那么手中的球队自可以拿出去扯一面俱乐部的旗子。但是,如果从本质上理解职业化的意义,那么,首要的工作便是抓好基础,使一个俱乐部形成良性循环,以经营利润满足培养后备力量的需要,这也是一种长期投资。
遗憾的是,在足球职业化的过程中的确有许多短期行为。之所以造成这个局面,实在是因为长期行为得不到保证。
比如当初辽宁队与远东集团签下的是30年的合同;江苏队与迈特公司也以为能合作10年。但是,只一两年的时间,球队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就造成了“婚变”。
1995年初,辽宁队集体退出远东俱乐部,是为“远东地震”。事情明朗之后只是一个法律细节的纠缠,远东认为俱乐部先行违约,因为球员在按合同拿足工资奖金的情况下单方面退队;球队方面的意见却是,远东集团资金不到位,俱乐部没有独立帐号,投入“水份太大”,违约在前。
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俱乐部经营成功,则球队成绩就好,经营中有磕碰,成绩就会一落千丈。但辽宁、江苏的问题明确说明,球队成绩不佳会使矛盾突出,俱乐部不掏钱,资金有困难,球队的战绩也会受影响。
新赛季之初,谁也没想到昔日足坛霸主辽宁队竟会落入降级的危险之中,队员有5个月没领到薪水,而组建新俱乐部许下的高薪又只是画饼充饥。在这种状况下,要求队员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比赛上是不尽人情的。毕竟,职业化也好,市场也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承认人对金钱的需要。
3月底,梁艳体育广告艺术中心的总经理张桐坡被任命为辽宁股份制足球俱乐部的总策划人。据报道,俱乐部的筹建工作卓有成效,入股金额有望达到3000万人民币。但就在张桐坡以自己公司中的200万元先行入股之时,辽宁队的主管部门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就以俱乐部自己有钱为由而停止拔款,而同时,俱乐部的决策仍被推三阻四地耽搁,省体院对张桐坡招聘管理人才筹建俱乐部也表示了不满。
只一个很小的例子就可以说明新旧体制之间会有怎样的冲突。辽宁队今年甲A联赛前11轮中7个主场平均每场比赛门票收入5万元,扣除场地租金、管理费等,办一次主场比赛就亏一次。在这种情况下俱乐部还要向“关系户”赠票5000张,价值居然超过5万元。
这种情况实在让人怀疑体委一方进俱乐部的诚意,而这家筹划中的俱乐部涉及入股企业较多,辽宁队如何进行资产评估,核定股份,又是最令大家头疼的问题。
11月份甲A联赛结束,转会期到来,新的一年的投资也将开始。但如果不能核定股份,双方认可一个趋向性的策略,那么职业足球俱乐部在中国的最好前景还是被收购,如万达集团之有大连万达队。
实现转会制,球员的个体行为增加,体委、足协一方越来越难以保持球队的稳定,旧有的工资关系、组织关系不再是维系球员与球队的纽带,球员与俱乐部要确定雇佣关系。但仅此一点,还不可能全面促成俱乐部内部机制的合理化。球员有了身价,球队有了队价,那么体委一方以一支有价的球队永远占有俱乐部的一半股份,于理何在?
推动职业化,就是要在讲不清的问题上用钱来说话,变人治为法治。企业一方以年复一年的追加投资,到什么时候才能获得控股权?足球改革的目的是将市场机制引入足球,企业每年的资金投入都要向真正的职业化迈进。尽管合作双方可能存在分歧,但如果目标不一致,不是把足球俱乐部纳入市场运营的轨道,则足球借职业化而腾飞便永远是一句口号。
今年,商业比赛的热闹给人以错觉,似乎中国足球已踢进了市场的大门。但实际上,进入市场并不是靠比赛赚几个门票钱那么简单。股份制踢得动足球吗?这个问题需要股份制粉墨上场之后才知道,让俱乐部成为联赛经营的主体,以职业化来促进足球的新陈代谢。而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真正意义的股份制已红牌在身了,那又如何上场呢?
以足球养足球,还是以俱乐部经营实体发展足球,这是俱乐部走上正轨之后的事。当务之急应是解决既得利益者的短视,先让股份制上场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