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福与祸

1995-08-22秦晓鹰

中国青年 1995年11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快餐民族

秦晓鹰

渲染无价值观和无道德观,宣扬对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是“快餐文化”祸害社会的主要倾向。

文学有什么功能?艺术有什么功能?有人说,它们应该有舆论的引导功能、有社会的教化功能、有精神的延续功能,甚至还有影响决策的参考功能……这“功”那“能”,不一而足。以至使某些文学艺术家和文学艺术的评论家们觉得自己伟大得膨胀起来,直到惭渐弄不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以及能干点什么。而对那些精神产品的最终享用者(本来我想套用“购买者”这种很市场化的词,又怕文化界嗤之以鼻,曰“太俗”)——老百姓来说,更是如坠五里雾中,不敢妄加评论,更不敢像在市场买东西那样挑捡和问价。如此一来,隐现于云里雾里的文学艺术之神们,因为不再有人献上祭品和供果,也就只好去品尝惆怅、寂寞、遗憾和坐冷板凳的幽幽怨恨。

也许,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服从“市场供求关系”的文学艺术匠人们。他们凭着感觉直觉和潜在的精神圆滑,迅速赶制出各种不同的“精神快餐”。这些快餐,让少男少女们感到了一半是海水的浪漫、一半是火焰的灼烤;让多梦的贫者和叫嚷“穷得只剩下钱”的富者,感到了偷欢野合的捷便;让“老小孩”们和未老先衰的生活疲惫者,有了雪山试剑的气魄和笑傲江湖的英雄胆;让“板爷”“息爷”“倒爷”等各种爷们儿,第一次知道自己那些糙话和带汗臭和胡同风流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当然,也让那些从来没见过中国、却觉得中国人都是小鼻子、女人裹小脚、男人梳辫子的外国人得到了“果然如此”的印证。用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招来几个尘埋地下的封建阴魂,去弄张进入大洋彼岸的门票,“文化快餐”也就有了惊人的牌价!

不过,快餐食品在它们的发明地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垃圾食品;那么,文化快餐是否也可以称为文化垃圾呢?文化快餐的特征之一就是通俗,可是由于它们过分强调市场性、适应性、刺激性和感官的满足,所以在文化品味上又常常会顾此失彼:只记录了生活俗的一面,却淡忘了文化。于是,在本心希望尽量取悦社会、媚俗社会或者说“造福”社会的同时,这类文化却在无意中走到了“为祸”社会的临界点!

中国时下的快餐文化(垃圾文化)祸害社会的方式、渠道与西方商业文化并不相同。两者相比,后者主要是凶杀暴力和色情,而前者呢?前者虽然也开始掺进了不少这类佐料,但“为祸”的主要内容却无非两种。一曰:渲染无价值观和无道德观;二曰: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虚无主义倾向。

譬如那些以调侃见长的文学影视作品吧。这类“侃”文化最大的特色是把人们在社会大变革时所产生的混沌、迷乱、似是而非、心态浮躁、变形心理,统统搬进文艺。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多是游戏人生、自我嘲弄、讥讽四邻、嘻笑社会,来个正人非君子、无赖非小人,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作者通过“侃”,把自己弄不明白世界的内心浅薄和窘迫变成了要让世界出一回丑的报复和自我满足;把对人生无奈又无知的软弱化成了一种敢于戏弄社会的胆量;把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无聊变成了对社会的无标准评价。这是一种深埋的失望,是对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不敢挑战的挑战,也是对传统道德的一种以玩世面貌出现的不认同。

说到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虚无,我看最突出的要算是一批不熟悉历史却在挖掘历史的作品了。这类作品的作者把视觉焦点集中于民国初年或不知何年的陈旧阴冷的角落,用呆滞、郁闷、散发着霉味的故事和人物,编织着一个一个古老国度的丑陋神话。这类作品的共同规律就是艺术手段是西方的、形象色彩是东方的、而人文批判的思想张力依然是西方的。于是,它们也就有了“通向好莱坞”的舵桨舟船,于是便频频获奖。可是,那些奖杯与其说是成功的标志,不如说是洋人的回报。

有为祸的就有避祸和驱祸的。因此,中国文坛就有了“为什么不愤怒”的斥问,就有了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呐喊,就有了用作品参加论战的梁晓声等诸君。依我看,这些斥问与呐喊,绝不是政治挂帅年代大批判的反弹,而是一种未匿良知的搏战、是对民族文化再认识的醒悟、是对民族历史的深层关注,是一批文艺家对时下文坛的淘砺和对自身的检验。文学艺术不是多功能的精神健身器,也不是治疗社会疾病的全能药方;但是,如果它不能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冲动。不能加固我们中华民族的脊骨,那么要它何用?!(作者为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研究员、编审)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快餐民族
一只鸡的IPO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快餐式读后感被打败了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智慧快餐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