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漫丝路接天涯

1995-07-15朱玉麒

读书 1995年7期
关键词:丝路摄影

朱玉麒

冯其庸先生花十年心血,四次深入亚洲腹地,走遍了中国境内丝绸之路的全程,以敏锐的感悟、丰厚的文化素养与精湛的摄影技术,为中国的大西部文明传神写照,结晶为这一部融摄影、游记、诗歌于一体的《瀚海劫尘》。

在《瀚海劫尘》中,作者从人文与自然景观两个方面展现丝路,以每一处人类生息与曾经生息的地点作观照,形成了全景式的丝路画面。那湮没在流沙中的废墟断垣,如今已阒无人烟,作者一路寻来,将黑水国、锁阳城、阳关、玉门关、高昌、交河、北庭、龟兹这从东往西的城关摄入镜头。它们残损的遗址,是用厚实的黄土夯筑,在西部金色的阳光下,仍然显示出汉唐不朽的辉煌。而长城与烽火台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里的巍然挺立,也为我们展开了西部中国的伟岸气象。

作者特别注意历经艰险的西行者们留下的印记。张骞西行的壁画,法显题名的手泽、玄奘行经的足迹、岑参吟诗的边关,都纷纷落入作者追寻的视野。其他如扶苏、薛仁贵、张议潮等联系着西部的历史人物,也都由作者从史籍、口碑中一一寻访、考证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感性地认识到前人在丝路上的艰苦卓绝。

在巡礼西部古往今来的人文印记同时,《瀚海劫尘》还不断地将造化在这里留下的自然景观呈送于我们的眼底。这些景物摄影,无疑也是作者匠心独运、费尽心机的制作,单看作品中从晨曦微露到夕阳西垂的时间跨度,与从酷暑至寒冬的季节替换,我们便可以想见作者十年之中四次西部行旅追逐日月、跟踪四季的执着精神:积石山下缓缓流淌的清澄的黄河之水,祁连山的连绵雪峰,开都河的余晖,尼雅河的落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无尽曲线,长城脚下的牛羊晚归、老马啮雪,以及鄯善国的古桑、和田城的葫芦,还有塔里木河畔的独木舟、胡杨林,在在都构筑着塞外风土的壮丽和古色古香的田园浪漫情调。

最为传神的是作者的天山系列。作者四次西部之旅,都没有放弃对天山的关注,他“钻入天山的肚子里,仔仔细细地看了一个够”,将白水涧道的清冷诗意、赛里木湖的湛蓝纯净、果子沟的绿草如茵、小龙池的黄叶满山……一一勾摄而出。特别是天山南部支脉的龟兹群峰,神工鬼斧的造型与五彩斑澜的色泽,占据了《瀚海劫尘》引人注目的篇幅。

《瀚海劫尘》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学术研究中杂型文化观念的优长与中国学人的通才特色。正如中国古代的文人画显示出不同一般绘画的特异品质一样,《瀚海劫尘》是一部独特的文人摄影。冯其庸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的史地、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均有精深的研究,因此,丝路之旅上,作者的选景角度便来自他作为一个文人画家的独特眼光和综合性文化素养。《瀚海劫尘》的初衷,正是表现作者研究中国西部史地所运用的文献与实物并重的“二重证据法”,所以,拍摄的景点就具有了比普通摄影家更多的艺术考虑。如敦煌莫高窟前拍摄的长幅巨制三危山,是每每为旅行者忽略的平常景;作者却从《尚书》、《左传》到《山海经》这种种典籍中找寻其历史的踪迹,为三危山在敦煌景观中的艺术品位加以精深的诠注。同样,作者对积石山中《游仙窟》背景的表达、开都河上夕阳晚照的眷恋,北庭遗址广角场面的展现、塔里木河畔独木舟的特写,变换中的镜头,也都纷纷融进了文化史的犀利眼光。《瀚海劫尘》中的文字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它不仅仅完整了摄影作品的意象,赋予其深厚的历史内涵,而且文字本身也是精美的游记小品。

我们在这里提出“文人摄影”的名词,是因为一本单纯的摄影艺术集不可能以这么厚重的文字信息,叠现出几个世纪的文明历程;而这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多种文明形态的国度其摄影语言值得探索的新走向。同样,一部单纯的丝路风物行纪,也不会在传递给我们文字力量的同时,带给我们直观并遐想神往的西域万种风情;新的时代也在提示我们采用全新的表达角度来完成“行万里路”的实录。因此,摄影的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研究带来新的视野,而文化的背景阐释也为摄影艺术打开新的表现渠道;二者的交叉与借鉴,便是《瀚海劫尘》给予我们的新启示。

(《瀚海劫尘》,冯其庸著作、摄影,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版,550元)

猜你喜欢

丝路摄影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绸都人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