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人的传奇
1995-05-09文萍哑鸣
文 萍 哑 鸣
坐在我对面的这个人,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凡人。他的长相也极普通:黝黑而瘦削的脸庞,个头不高,身材也比较单薄,但那双眼睛里却不时透出一种坚毅,让人感受到力量和勇气.他叫武言诗,是淮北市杜集煤炭总公司总经理、经济师。
在淮北市,提起武言诗,不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一个干家!”干家,乃实干之谓也。简短的两个字,包含了无数的内容。别的不说,单说他白手起家,创办四个企业,就无愧这一赞誉。但在采访中,更使我们感动的,是他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宝贵品格。这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他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战胜了各种委屈和不公正,历经坎坷,饱经磨难,而始终如一,百折不挠。
下面,我们就从他创办的第一个企业——淮北自来水公司说起吧:
第一章
一句谚语说得好:“只要是黄金,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只要是雄鹰,在任何时候都能展翅飞翔。”武言诗就是这样的一块黄金,一只雄鹰。
1971年前后,淮北市城建局成立了。淮北是个新建城市,起步较晚,各方面都比较落后,连象样的自来水都没有。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条马路两盏灯,一个喇叭两头听,全市吃水一个坑。”这个坑,指的是淮北矿务局为解决机关和家属生活用水而挖的一口井。当时全市吃水就靠这么一口井。后来,矿务局在仓库东面又挖了一口小井,这样就有了两口井。对城市发展来说,这是远远不能适应的。新上任的市负责同志赵凯对这件事很重视。城建局成立后,就决定在这两口井的基础上筹建自来水公司。在物色人选时,有人提到武言诗,大家都觉得挺合适。于是,市里一纸调令,任命武言诗为自来水公司书记,他就走马上任了。
当时自来水公司的情况说起来真是可怜极了。全部人马:一个机修工、四个管道工、三个看泵的,外加一个守水塔的,共九个人。条件更差了,连间办公室也没有,只有泵房有两间堆工具的简易棚子,又矮又小,不足30平方米。资金也没有着落。真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
相反,城市在发展,用水形势一天比一天紧迫——
由于水源不足,全市一天只按时放三次水。早上半小时,中午一小时,晚上则是水库里有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放完为止。吃水相当困难。每到放水时间,大家都没心思上班,纷纷往家跑,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供水系统,地形高的地方,水就难以上去;楼下放水,楼上就接不到水。吵嘴打架的事,时常发生。人们反映强烈,纷纷告到市委。
医院也经常找上门来。那里,病人们要喝水,手术不能离开水……
当时,上海闸北妇产医院因为战备迁来淮北。淮北市委为了支持他们,特意为他们盖起三幢宿舍楼,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可是,条件虽好,唯独没水……
面对这些情况,武言诗感到压力非常大。自来水牵涉到千家万户,市区又是党政军机关所在地,自来水公司官不大,科级,却是个是非之地。他和自来水公司主任赵纯庄同志合计,必须想办法打破困境。达成共识后,他们拟定了一个管网规划报到市里,提出“一年一个样,一年一个起色”的工作目标。
第一步是铺设淮海路地下管道。淮海路是全市主要干道,党政军机关和一些重要部门都在这条街道上。为了抢进度,武言诗带领大家白天黑夜轮班施工。他吃在工地,办公在工地,哪里有问题,哪里最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工人看到自己的领头人这样带头干,情绪也都十分高昂。
这是一场玩命的苦战!武言诗向市委保证,完不成任务,他提头来见。这个“拼命三郎”,这个从军多年的老战士,简直是豁出去了。他仿佛又回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训练场,仿佛又回到了温州海防前线,仿佛又回到武警部队捉拿逃犯的日日月月……但这一回,他的敌人不再是有形的,战场也不再是硝烟弥漫,铁马金戈。这是一场更艰苦更细致更需要耐心和技术的战斗。武言诗是从来不服输的。在这看不见敌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他依然本色不改,跃马横刀,艰苦拼搏。到71年底,仅用5个月的时间,淮海路几千米的管道竟奇迹般地铺设完成了。
管道通水那一天,看到白花花的水流淌到机关、宿舍,流淌到千家万户,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的笑脸,武言诗心里如同装了蜜似的,别提多甜了!
初战告捷,武言诗有了信心,但他并不满足,而是想到更长远的地方。管道在继续向前延伸,可水源——只靠原先矿务局那两口井,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打井,从而使水源有足够的保证。他把想法向市里报告后,赵凯主任认为,这个想法有战略眼光,想得好。可要打井,没有钻机怎么办?
武言诗四处打听,到处想办法。一次,偶然得知淮北酒厂原先一位姓林的军代表,曾在蚌埠323地质队做过军代表。他便通过这个关系找去了。武言诗向地质队的领导介绍了淮北用水的艰苦情况。他讲得很恳切,富有感情。他说:“淮北市人口越来越多,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可是没有水,大家活得太困难了,我这个自来水公司负责人常常无地自容,觉得对不起大家。”他的话深深打动了地质队的同志。
党委一研究,决定派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队,并抽调一台钻机支援淮北。
72年的秋季,323地质队的支援队伍开进了淮北。为了调动这些同志的积极性,武言诗尽其所能安排好他们的生活。逢年过节,他还买些烟酒送给他们,有时还请他们去家里吃饭。那时可没公款请吃这一套,就是买支烟也得自.己掏腰包。武言诗的工资并不高,孩子又小,家里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为了淮北的自来水事业,他心甘情愿勒紧裤带。他经常说:“人家为了咱吃水,跑到咱这地场支援咱,咱再不尽点心,良心上过不去啊!”爱人也很支持他。武言诗的行动,地质队的同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工作更加尽心。
钻机日夜不停地轰鸣。到了76年春季,他们先打成了五口井。与此同时,武言诗狠抓全市的管网铺设,不分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更没有什么星期天、节假日,他整天泡在工地上,跟着施工队,吃和大家吃在一起,喝与大家喝在一起。夏天一身汗,一身泥;冬天水管像冰一样刺手,到了夜间更冷了。武言诗就想办法烧点汤面,让大家暖暖身子再继续干……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经过五年的奋战,淮北没有自来水的历史终于彻底结束了。在淮北市委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在武言诗的带领下,淮北市自来水公司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原来的9个人发展到100余人,由两间简易房发展到拥有一个办公楼、一个大食堂,以及两幢宿舍楼。而这一切,无不包含着武言诗的汗水和心血。
就在自来水公司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候,武言诗却走上了新的岗位,开始接受新的挑战……
第二章
人说“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可武言诗偏不信邪,没有金钢钻,照揽瓷器
活。他靠的是勇气、苦干和智慧。
熟悉武言诗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天底下没有难倒他的事。这话一点不假。创建淮北卫生陶瓷厂,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这是1978年夏季的事了。鉴于城市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陶瓷开始成为热门产品。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省里决定投资建一个卫瓷厂。
8月里,这个项目批下来了。建材局长孙世玉决定调武言诗去筹备这件事。
“老武,你去抓!”他肯定地说。
“可咱没搞过工业,”武言诗心里也没底,“一不懂建筑,二不懂瓷器,能行吗?”
“行,你不要多说了,组织已决定,就是你了!孙世玉不容他推辞。他了解武言诗,相信他能够干好。
这不啻是赶鸭子上架。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组织决定了,武言诗便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这同样是白手起家。没有人,没有厂房和设备,就把耐火材料厂(只有留守的7个人)接收过来。这7个人中,只有两个会计还算称职,其余的既不懂土建,又不懂业务。就凭着这“七、八个人,五、六条枪”,武言诗开始打天下了。
在开创卫瓷厂时,他牢牢地抓住以下几点:一是靠党,靠上级组织的支持;二是吸引懂技术的人才,同时抓好新工人的培养;第三点就是虚心学习,埋头苦干。这最后一点,可以说是他的看家法宝。多少年,靠着这一法宝,他曾战胜无数困难,渡过各种激流险滩。
筹建工作第一步是征地。这是一项繁琐、复杂、艰苦的工作。武言诗不分刮风下雨,天天从所住的相山坐公共汽车往烈山跑,下了车还要再步行三里多路才到工地。那次征地面积共75亩,武言诗精打细算,耐心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包括树木、青苗费、坟迁费等等,加在一起才花了5万余元。到78年底,完成了全部三通一平,并拉起围墙。
第二步是设计。武言诗是个爱学习、爱动脑子的人。虽然过去从未接触过陶瓷,但接受这项工作后,他就四处求教,认真钻研,慢慢地了解和掌握了不少陶瓷工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及走向。按照初步的设想,卫瓷厂设计规模为中、小型,年产能力为瓷砖10万平米,卫生陶瓷5万件。武言诗和有关同志进行仔细分析、研究,认为这个方案已经落后了,而且在一些技术环节上,显然不能适应今后的发展,于是大胆提出了修改设计的想法。这一想法的核心是舍弃一些正在被淘汰的设备,增加喷雾塔。喷雾塔当时在全国还是一项新技术,只有唐山、景德镇、温州等少数几家大厂有。如果按照这一方案,花钱不多,却可使原来年产翻三番,并使卫瓷厂的设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武言诗把这一想法和担任设计工作的西北设计院一谈,立即得到了支持。他们表态:“只要你们省里同意,我们没意见。”
武言诗旋即又向建委、市委作了汇报。这时,赵凯同志已担任市委书记,他坚决支持。经过一番努力,省建材局有关部门也采纳了这一建议。
地征了,设计有了,如今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但武言诗明白,这才是开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人——这是科学技术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没有人才,再好的设想,再好的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从筹备工作一开始,武言诗就注重吸引人才,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原耐火材料厂有一个临时工,叫周致鲁,他是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学的是硅酸盐专业,57年在校时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天津马钢厂劳动。文革开始,被押回原籍淮北监督劳动,天天挖河。武言诗发现这是一个人才,便把他要到筹备处来了。于是,周致鲁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在筹建卫瓷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武言诗还注重在职人员以及新工人的培训。他多次带领大家走出去,到兄弟厂家学习取经。在学习中,武言诗很注意针对性。他专门领着大家往长江以北的厂家跑,比如唐山、沈阳、北京、景德镇、咸阳等。这又是武言诗精明过人之处。因为北方瓷与南方瓷在自然环境、原料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这样有针对的学习往往能收到更好的实效。培训新工人,武言诗也极为重视。第一批新工人进厂后,他便把他们送往唐山建瓷厂培训。在培训期间,他在繁忙的筹建工作中,多次跑唐山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关心学员们的生活,鼓励年轻人们好好学习,为未来的工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这样,武言诗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了筹建工作。
转眼到了83年秋天,武言诗和他的同伴们的心血化成了一座座拔地而起厂房,一个新型的企业开始耸立在淮北的大地上。据不完全统计,卫瓷厂在筹建的短短几年里,仅厂房建筑,包括车间、宿舍,总建筑面积就达10000多平方米……
开始,不少人对武言诗能否将这个厂搞起来还有些担心。事实证明,他不但搞起来了,而且搞得很成功。就连市委书记赵凯都感叹地说:“我搞了一辈子工业,知道办厂难,可武言诗带着几个残兵败将,竟然把这个厂搞上去了。”
武言诗是卫瓷厂的有功之臣。这里的每一块土地,每一块砖瓦,每一项设计,无不浸透了他的心血和汗水。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在卫瓷厂筹建结束后,他却不得不离开这里了。望着这座自己亲手筹建的工厂,想起他曾在这里度过的无数个白天和夜晚,他心里不禁感慨万千……
人生道路是不平坦的,人生也难尽如人意,但只要曾经奋斗过,曾经努力过,人生的价值就尽在其中,无悔无憾。
第三章
“做人要忠厚,要实诚,不能坑人、拐人,凡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父亲的话,也是武言诗做人的准则。
1985年7月,武言诗到市煤炭公司出任经理。对于他来说,这里和当初去自来水公司、筹建卫瓷厂一样,等待他的仍然是一无所有。煤炭局给他配了5个人,其它的就什么也没有了。没有资金,没有办公室,就连开办费也没有。上任伊始,武言诗从一家小煤窑借了七千元钱,到一家小旅社租了三间房子,再买一些桌椅,公司便算开张了。
牌子挂起来了,下步该咋办?武言诗心里并没有底。他过去从未搞过煤炭,这一行对他完全是陌生的,加上85年前后,正是煤炭滞销的时候,计划外的煤更是没有出路。难是难,但武言诗并没有退却,而是默默地开始行动了。
他指挥全体人员分头出动,到全国各地联系业务。跑了一阵,毫无收获,大家都有些泄气了,但武言诗却对失败作了分析,从中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前段时间,跑的都是一些大城市,忽略了一些乡镇企业。他又进一步分析,从煤炭分布情况看,北有徐州、山东,西有淮南,这些都是产煤区,不需要煤,而苏南的乡镇企业发展快,他们的重点应放在这里。目标一明确,大家再次行动。经过无数次碰壁,85年元月,他们终于和无锡燃料公司签订了第一份合同。
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头,凭着良好的信誉,局面迅速打开了。不久,他们的业务就发展到了十几家……
繁重紧张的工作使武言诗累倒了。肠胃
炎发作,加上脑血管动脉硬化,他不得不住进医院。但为了工作,他又在风雪交加的天气里,一次又一次地带病从医院的病床上爬起来,跑银行,跑贷款,跑车皮,召集大伙开会,分头发货,就连大年三十也是在工地上度过的。大家看他太累了,都劝他回去休息,他却满不在乎地说:“啥苦咱没吃过,这点病不算啥!”可回到家里,他就再也动不了,连饭也不想吃,难过得妻子直流眼泪。
就在煤炭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这个一无所有的企业已盈利27万元。可武言诗却因胃出血,又一次病倒住进了医院……
有人说:“创业难,但武言诗却天生是块创业的材料!”这话毫不夸张。在先后创建了自来水公司、卫瓷厂、市煤炭公司之后,武言诗又到杜集煤炭总公司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这是1990年夏季的事了。武言诗来到杜集区创办煤炭总公司。当时,杜集区有一个物资公司。这个公司是85年前后成立的,20多个农民工,一个正式职工也没有,成立时从银行贷款130万,百分之九十贷给私人,结果连贷款也收不回来。杜集区委对此很头疼,煤炭公司成立时,常委们决定将物资公司这个烂摊子并给煤炭公司。
91年9月,武言诗单枪匹马来到煤炭公司上任。上任后,一查帐,仅帐面上就亏损16万,加上隐形欠款,总共亏损40余万。这副担子不轻啊!但武言诗并没被吓倒,他这一生从部队到地方,走过多少沟沟坎坎,还没有被什么事情难倒过。他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了形势,拿出一个“一清理,二整顿,三发展”的方案。但实施这个方案前,首先得稳定。当时,公司里20多人四个月都没发工资了。“不管咋说,得让人吃饭呀!”武言诗想。可两手空空,上面又不给一分钱,只能自己找米下锅。他先跑到市煤炭管理办,找到业务科长刘守安。刘是武的老下级,听说了他的困难,二话没说,就给了五千吨来煤加工指标。接着,他又跑到房庄矿,找到王矿长,讲了自己的困难。他说:“我现在名为经理,实为光杆司令,眼看就要到春节了,大家拿不到工资,没饭吃,能不骂我吗?你老兄无论如何拉一把!”
“没话说!你老武来找我,我还能说个不字?”王矿长当即拍板,慷慨地拨了几十吨煤。谈笑之间,问题便解决了,这当然都得归功于武言诗的人缘。
这一笔业务赚了一万多元。武言诗给大家补发了四个月的工资,剩下的钱还给每人发了一百元的过节费。
有饭吃了,这才是第一步。在这基础上,武言诗开始实现自己的“三部曲”了。
第一部抓清理。鉴于92年煤炭行情越来越不好,他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那些无专业特长的农民工处理回家。这是一项艰难、细致的工作。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背景,有来头的。武言诗采取分期分批、先难后易的办法,逐个解决。其中有个姓王的年轻女工,武言诗让一位副书记去谈话,可没过五分钟他就谈完了。武言诗心里不放心,便跑去察看,只见那位女工在屋里哭得死去活来。武言诗便耐心讲解,做她的思想工作,晚上并找人陪她住,怕她一时想不开寻短见。经过一番工作,解开了她的思想疙瘩,她心悦诚服地回家了。
第二部抓整顿。着重抓帐目整顿,抓回收。谁借出的钱,谁负责收,责任到人。两个月收回30多万元,对于无法收回的“烂帐”也逐一理清。与此同时,开始重建严格的规章制度,杜绝漏洞,防止这些情况再次发生。
第三部抓发展。武言诗又去房庄矿赊了五千吨煤,并从银行贷款五十万,开始了公司的经营活动。根据煤炭行情滞销的状况,他果断调整经营方针,同时狠抓质量、信誉,除此之外,凭借着过去在市煤炭公司的老客户关系,迅速打开局面。在公司里,他既是决策人,大事小事都由他亲自筹划;又是排头兵,哪里艰苦,哪里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今年夏季,气温高达40多度,为了解决一批业务问题,他只身在江苏宜兴呆了一个多月。白天大汗淋漓奔走于工地、厂家,晚上住在燠热难当的小旅馆,其艰苦难以想象。
正如熟悉他的人所说:“在我们武经理的字典里,从没苦字,也没难字。”这话毫不夸张,可谓武言诗创业的一个真实的缩写……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无法在此展开详述。总之,创业的艰难,千头万绪,一言难尽。这一回比前几次,困难更大,压力更大,付出的辛劳也更大。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武言诗在区里没有给一分钱的情况下,硬是将一个亏损企业彻底改变了面貌。到93年,该公司还清贷款,增盖了房屋,买了车,固定资产达90万,上交利润15万。94年,全公司毛利达100万。92年,被评为杜集区先进企业,93年,跨入淮北市先进企业。武言诗被评为优秀党员、淮北市先进工作者。
面对所取得的成绩,武言诗一再说,我能有今天,公司能有今天,一靠组织的支持,二靠群众的支持,没有这两条,我将一事无成。至于我自己,只是做了一点份内的工作,一点应该做的事。
漫漫人生路,坦荡革命心。几十年来,武言诗走过的每一步都印满了奋斗的足迹,洒满了创业的汗水。他也有过委屈,但他从未躺下。他不断地作出贡献,却从不向上伸手。在采访时,我们看到他和老伴住的房屋只是一个十来平方米的简易房,由于地基下沉,房子已有些歪斜。一个总经理竟住在这样的条件里,不能不令我们感动。区里领导来了都说:“老武的房子要解决,不然退休连个归宿也没有。”可公司还不富裕,大家都没有住房,武言诗总是说:“再等等。”一些老战友看到他的住房也都说:“老武,你是咋弄的,混到现在,就这模样呀!”武言诗却笑呵呵地说:“住大宾馆又咋样?还不是个睡嘛。我就在小屋里,也挺恣哩!”
几句朴实的话,托出的却是一个高尚的心灵。这是一种普罗米修斯的精神,更是一个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品格。今日中国,最需要像他这样的人,像他这种精神!
武言诗——像所有的时代骄子那样——正在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祖国,为四化建设谱写着美好而壮丽的诗篇!
责任编辑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