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界“不倒翁”应景作文乐融融

1994-08-24萧扬

中国青年 1994年4期
关键词:应景乐融融立论

萧扬

无须立论

不负责任

巧取名利

随风而行

如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刮来一股令人担忧的风气,一些人特别热衷于拼凑应景之作。

所谓应景之作,是指那些没有作者个人独立思考与创见,一味迎合形势、顺风向拼凑而成的文章著述。

人所共知,文贵创见,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其思想的创新。独特的思维方式,新异的思想火花,往往是一个有才学且诚实的学者著书撰文的内在价值。精神生产离不开学者们严肃的治学态度和正直向上的良好学风。然而,应景之作的经久不衰和泛滥,却表明学术研究严重偏离社会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

依我之见,那些热衷此道的所谓学者不过是学界的“不倒翁”,他们常常是眼睛向上,察颜观色,把大量时间和精力忙于编撰应景之作上面,而不去严肃认真地探索和研究问题。虽然文成了,书著了,一无特色,二无反响,但他们仍旧乐此不疲,以至于这一行当从没发生过青黄不接、作品匮乏的现象。

对应景之作,不管世人如何不喜欢,如何指责它对社会科学发展无甚裨益,但对著述者而言,却是乐也融融,自有一番妙用。

无须立论

拼凑应景之作并不苛求作者必须提出个人的论点。既然迎合形势,其形势自有论述主题。只要轻松地把领导人的讲话、红头文件、政策法规拿来,论点自然有了。依照沿用来的现存立论,用许多“学术性语言”大加阐述,再辅以论据若干,证实其论点的合理性、正确性等等,文章何愁不成。这样一来,即省却了作者立论的苦思冥想,也可掩饰那些原本不配“搞”学问的平庸之人。

不负责任

写文章白纸黑字,所出之言当文责自负。但时代会变,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政治生活氛围。编造应景之作往往无须自负文责,因为此类文章的论点本来只是具体政治氛围下的产物,况且大多有其权威性来源,将来若遇时世变迁,论点失当,行文无效甚或有错,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误会,一般不好归咎于某些个人,作者不必忧虑由此而来的政治麻烦。

巧取名利

不花大力气,不必文责自负为应景之作带来“高产丰产”,而这“高产丰产”又会使著述者名利双收。且不说,洋洋万言能换得一笔稿酬,物质利益之外,还是轻易获取个人荣誉、提高知名度的捷径。特别是评职称、长工资,应景之作虽谈不上高质量,却也从没人说过它不归属文章之类。说不准什么时候有人会因此类文章数量众多,被捧为学术权威,或受到某种青睐,被提拔个科长、处长当当。

随风而行

月亮走,我 也走;形势变,我也变。应景之作永远有写不完的话题,编织应景之作的人永远是一个快乐而满足的学者。既不忧思,也不深思,笔调随着时代风气走,不必有理论创新之痛苦,不必担政治风险之压力,仿佛任何时候都真理在握,人世间的名与利在他们手里反而是垂手可得了。在这些学界“不倒翁”看来,应景之作正是送我上青云的阵阵好风,做个乐观的风派岂不更潇洒?

真可谓,学界“不倒翁”,应景作文乐融融。这就难怪近年来中国社科界涌出那么多著书不立说的学者,又有那么多缺少理论魅力、废话连篇的文章不断充斥于报刊了。

猜你喜欢

应景乐融融立论
乐融融
“多元共治”乐融融
集体生日乐融融
亲子挖渠乐融融
两个“应景”之展
从“分离论”到“中立论”——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分离
应时应景,深挖内涵——2015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分析与教学启示
应景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胡永盛教授从脾胃立论辨治疑难杂症
横看成岭侧成峰——选取立论的角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