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向难关进军

1994-08-24陈芸

中国青年 1994年3期
关键词:产权国有企业制度

陈芸

岁末年初,人们听起来还有些陌生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下子成了京城官员和学者的热门话题。负责经济的政府要员几乎逢会必讲现代企业制度,著名的经济学家也纷纷撰文立说。一时间,现代企业制度变成中国主要新闻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改革15年后的今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呼声日见高涨,有其深刻的背景。现代企业制度绝不会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时髦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肯定会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分量。

难关不突破,改革没希望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当人们“摸着石头过河”过了15年之后,上上下下终于对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深层次问题达成共识:政企不分,自主权难落实也好;缺乏约束,经营观念落后也好;历史包袱沉重,效益低下也好,统统是因为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组织制度不合理。

我国国有企业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旧体制的突出特征就是政企不分,权力高度集中。搞企业出身的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曾给旧体制画了一张像:“全国通过一本计划来调度指挥整个经济活动,政府直接管理企业,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工厂,国家是千万个国有企业唯一的经营者。每个企业都有和政府相对应的机构和职能,就像一个小政府,管理着一个小社会。由此,政府部门理所当然地要管企业,反过来企业也理所当然地要依赖政府,最后的结果就是企业的低效率,国家的低效益。”

通过15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颁布,确立了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14项经营自主权。但是,国有企业名义上虽有法人地位,却没有法人所必须具备的独立的财产支配权。它所使用的资产都是属于国家的,企业的盈利上缴国家,亏损由国家补贴,企业负盈不负亏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这几年国有企业开始面向市场了,但由于产权代表没有进入企业,企业上什么项目,生产什么产品都无法自己决定,只好“抱着红头文件进市场”。更由于企业领导人的乌纱帽都攥在政府手中,进一步使企业难以伸拳展脚。难怪许多厂长经理在谈到《条例》时公开申明,有些权力他们不想要,因为虚设的权力不如不要好。

产权不明晰,又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企业内所有者代表缺位,没有人替国有资产说话,以致管理部门、企业、职工还有外商,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蚕食国有资产。有相当多的企业折旧提留不足,效益低下,工资奖金却猛涨,更有甚者卖掉设备发奖金。这样,国有资产这几年不知到底流失了多少,而且找不到任何责任者。国家经贸委有个统计,近6年来,国有资产起码流失了2200亿元。

产权问题成了横亘在国有企业改革面前的难关,有识之士早已指出,这道难关是绕不过去的,难关不突破,国有企业就活不起来,改革就深入不下去。但是,产权问题一直是人们小心翼翼不敢触及的禁区。人们在担心:国有企业是国家的,大谈什么产权问题会不会被说成是私有化,姓“资”不姓“社”?

总书记拍板,大胆搞试验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个禁区被打破,一些疑虑也随之消散。于是,一大批学者和官员重抖精神撰文上书,指出明晰产权不应该再回避。他们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总结中国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产权不清问题的思路。他们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1993年6月,在三中全会报告起草小组的第一次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具体谈了报告应重点突出的几个问题。他说,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报告的一个重点。

会后,根据总书记的部署,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务院十几个部门组成现代企业制度调研组,分赴上海、广东、福建、山东和黑龙江等地了解企业改革情况,拿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广泛吸收了各地官员、企业界人士和学者的意见,八易其稿,历时4个多月完成。报告中的基本观点被写入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以“企业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改革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非从零开始,15年来的企业改革已经为此打下了一个比较厚实的基础。对此,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解释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十几年来企业改革的继承、发展、深化、提高,决不是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也不是否定过去的企业改革另搞一套。事情开了头就不难。

尽管如此,现代企业制度由于触及了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操作起来会更加艰巨、更加复杂。比如,怎样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现代公司,国有产权由谁具体代表等等,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解决。为此,中央采取了积极审慎的推进战略。

1993年12月底,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研究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问题。会上,组成了由国务委员李铁映挂帅、国务院10多个部级官员参加的协调小组,负责全国的试点工作。

试点的消息一传开,许多省市官员和企业家纷纷来京,请缨作战。鉴于以往仓促上马、一哄而起的教训,国家经贸委提出了一个“万千百十,转机建制”的规划。

“万”就是在1万多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不折不扣地落实14项经营自主权,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为“转机建制”、进入市场打好基础。当前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马上“转制”还不具备条件。中央要求从1994年起,用10年多的时间,经营成绩好的企业要从目前的三分之一增加到三分之二。

“千”就是分批选择1000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通过国家委派监事会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建立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新机制。

“百”就是选择10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试点企业在贯彻落实《条例》较好、能尽快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企业中选定。试点工作,计划用10年到10年半的时间完成。

“十”则是在10个城市中进行以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快企业组织调整、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的配套改革试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制必须先行。据悉,围绕贯彻《公司法》,国家经贸委正与有关部门共同拟定国有企业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配套规章。

涉险闯难关,今年是关键

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将在金融、财政、投资、社会保障等领域有较大突破,这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良机。

多少年来,企业改革的难关之一就是整个改革措施不配套,单项改革孤军深入,往往难以奏效。比如,政府机构改革滞后,企业难免被横加干预;要素市场不健全以及地方、部门的分割,限制了企业进入市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企业不能裁减富余人员,落后企业难以淘汰等等,这些难题都捆住了企业大胆改革的手脚。在今年改革整体推进,力度加大的大气候下,有进取的企业可望扶摇直上。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举措出台之后,有一部分企业界人士流露出种种不解,来自不景气企业的人士更是疑虑重重。他们说,搞得好的国有企业,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照样能行;那些不景气的企业,即便改造成公司也没有用。眼下企业资金紧张,亏损增加,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搞现代企业制度,会不会出什么乱子?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的新课题,人们产生种种看法是正常的。目前国有企业困难重重,这也是事实。但是,不管千难万难,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国非走这条路不可。现代企业制度是经济规律和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的产物,它不仅在世界各国已成为惯例,在我国也正在付诸实践。如果国有企业不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今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势必更加被动。正如陈清泰同志日前所说:当前的有利时机不可多得,错过机会我们将犯历史性错误!

猜你喜欢

产权国有企业制度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