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觉醒的起点
1994-07-15张茂新
张茂新
《读书》一九九三年第四期《高高挂起的欲望》一文,分析了张艺谋的“红”系列电影。思维绵密,读来颇受启发。但也有某些不同看法,现在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此文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主要评价对象,很明显的把悲剧成因归结于“欲望”,“欲望剩余”以及主子的巧于利用。维持旧的“权力关系”,确须有一种“诱饵”“工具”或“武器”,但它们是否就是“欲望”,大有可议。
在我看来,某些老鼠想让猫吃而猫偏不去吃,从而产生失落感,这很荒谬。但这种荒谬现象与欲望没什么相干。谁能有“被吃”的“欲望”?“愿意被吃”即使是事实,也不可称作欲望,因为它并不产生自“血肉之躯”,不与“饮食男女”处于同一层次。可以很容易地看到,《红》的剧中人并非受着基本欲望的煎熬,即使女仆也不是。“三房”与其情人的勾当,是那个环境中司空见惯的插曲,是剧情发展的次要陪衬。妻妾们勾心斗争所显示的,始终是人性的弱点,是人异于动物和不如动物的地方。悲剧实在是由此而产生。
事情发生在一夫多妻的家庭之间,与发生于上司与众多下属的社会之中,性质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历史上,有多少士人是为可悲的出人头地的虚荣心而挣扎?为此而自我吹嘘,而互相标榜,而同类相残?正因为有这种癖好,所以皇帝可以善处其间,成功地驾驭控制。这与此剧之表现不是大体相近吗?进而言之,当时的妇女殉节是够刚烈的了,可是与此剧中妻妾们的勾心斗角相比,从同出于统治者的提倡利用而言,看作孪生现象亦不为过。在同类中力图出头、争宠,为此不惜兵戈相见,以他人为角逐对手,进而至冤家对头,必欲除之而后快,是人性中埋藏很深的祸根。当可争时,死生以之,不顾一切;局面底定后,俯首称臣,甘拜下风。从个人的病态自尊出发,到维护一个反人性的等级制度结束。看起来事与愿违,却又那么顺理成章。没有那个原初的卑污动力,本不会如此可悲,可人们又舍不得丢掉它,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
误以虚荣为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妻妾”们,所演出的一幕幕悲剧,最终能怪谁呢?怪主子的利用、控制与玩弄,自无不可。事实上无师自通的主子玩弄这一套权术也真达到了炉火纯青而又丧心病狂的程度。但是何如首先反省自己呢?自我超越、净化灵魂,对同类不相残而相容,让一切“工具”“武器”“诱饵”无所可用,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谴责欲望”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是自启蒙主义抬头以来,人们大多倾向于承认欲望的合理地位。问题不在欲望上,甚至也不在欲望的过多过盛上,问题出在另一个心理层次,即受历史及文化积淀所影响的方面。人只有力求实现精神觉醒,克服心灵上的愚昧和卑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无愧于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