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别是一家”

1994-07-15

读书 1994年2期
关键词:词人意境艺术

于 飞

《词的艺术世界》,是用理论的方法,来概括词的创作与词的鉴赏。在未读此书之前,我却不大喜欢这一类著述,而是对有关词与词人的一些趣闻逸事更感兴趣——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又,宋理学名家程颐“闻诵晏叔原‘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长短句,笑曰:‘鬼语也!意亦赏之。”并张端义《李师师软事》中的周邦彦,以《少年游》一词获罪,寻以《兰陵王》一词得官,君臣遇合于倡优之家,等等,都是很可令人有所会心的。这倒不是受了时下某种猎艳风气的影响,而是这些小说家言无意中透露了“词别是一家”的几分消息。首先,词是独立于“事业”之外的“小道”,故可不必受正统思想的约束——所谓“三不朽”之立德、立功、立言,这“言”,包括诗,却不包括词——因而它能够比较真实比较充分地体现词人的个性,及通常往往是被压抑着的一面。其次,词与诗相比,在表达形式上,更为轻倩,更为纤巧;在意境上,更为纤徐幽邃,惝绵丽。如小晏的“鬼语”,便是轻、巧的一例;清真的《兰陵王》,便是纡徐惝的一例。再有,不论从词的起源还是词的发展来看,它所表达的,多是“婚外恋情”。而这桑间濮上的“郑声”,是不必为政治服务的。后来的常州词派利用“诗无达诂”发挥“寄托”论,把词中所指述的个人感受和儿女之情,也解释为影射政局与国事,推原其初心,却是为了抬高词的地位,即将“小道”尊至与“大道”等,至少是纳入“大道”;殊不知,如此一来,反而泯没了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个性,岂不是事与愿违?应当说,正是这“别是一家”的本色,才是词的生命之所在。当然,词人亦未尝不倡言一个“正”字,但这“正”,只不过是别裁俚俗亲风雅之意,即将市并之俗调,易为文人之雅音。此与正统之正,全不相干也。

《词的艺术世界》用理论语言,阐明了“词别是一家”的道理,即把词放到了它应在的位置。于是,小说家言得到了理论的支持与总结。作者特别从词的“深刻的主体性”和词的“审美意象的选择”等方面,对此作了详尽的叙述与阐发。又不仅深入词的世界去说词,且更跃身局外,词外说词(如运用哲学概念;“引进”西哲说“法”,等等)。此外,在“词无达诂”一节,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只是,在谈到词的意境的时候,却令人有些不解。“从审美过程看来,艺术意境是作者的创造,也是鉴赏者的再创造结果。而作品本体是作者和鉴赏者共同完成意境审美全过程的中介。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特定艺术形象(或审美意象)已包含作者的创造,但其意境还是静伏的、暗蓄的、潜在的;只有在鉴赏者的再创造中,意境才浮动起来,鲜明起来,生发出来。”以下,则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虽已令人如行“山阴道上”,但到底尚见得出“莺飞草长”;及至读到结论,却真是“目无全牛”了:“词的意境是虚与虚的统一,是一个虚幻的艺术世界。它存在于鉴赏者脑海中。”

一首词,在未经鉴赏之前,它是表面的无意境;一旦有了鉴赏者的参与,便产生了浅层的、深层的乃至最深层的意境,是这样的么?那么,又岂止是意境?举凡一切鉴赏者为作品所贴的标鉴,如兴趣、格调、神韵,等等,似乎都是鉴赏者参与的结果(或曰“存在于鉴赏者的脑海中”)。又岂止是词?一首诗,一幅画,似乎也都可以依此而论。然则词(不同于诗、不同于画的“词”)的意境(不同于“格调”、不同于“神韵”的“意境”),究竟有怎样的特殊性呢?

在这一节的末尾,作者写道:“从有限的‘象外要见到无限的‘境,关键在于鉴赏主体的‘澄思渺虑的虚静。”下引《惠风词话》:“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据梧冥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乏。乃至万绿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斯时若有无端哀怨枨触于万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象全失,唯有小窗虚幌、笔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词境也。”作者认为,以上描述的“词境”之静,既指创作,也应该包括鉴赏在内。

综合作者关于词的意境的论述,可大略表述为:意境是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创造;词的意境是虚与虚的统一,它存在于鉴赏者的脑海中;包括创作者与鉴赏者在内的词境,是“静”。

是这样的么?或者,竟是我的理解有误?在这一系列带着深刻而又玄妙的理论色彩的阐述面前,我怀疑,是自己的“鉴赏”陷入混乱。

以我的一种很片面很简单的理解,意境即是内在的智慧与外在的景象一种接近完美的结合。内在的智慧有不同,对景象的感受及感受的表达方式自有不同,因此而形成的意境也必然不同。所谓词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是否可以依此去作具体的比较与分析?

(《词的艺术世界》,钱鸿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月版,5.80元)

猜你喜欢

词人意境艺术
春色满园
孤馆寒窗夜无寐
纸的艺术
一朵花的意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林逋梅妻鹤子
爆笑街头艺术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