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与“青春期性敏感症”
1993-12-29鲜琦
鲜 琦
笔者是中学校医,每天要和许多12~18岁的青少年学生打交道,其中既有因病来要药的,也有外伤来包扎的,还有的是前来求医咨询“奇病怪症”的。如最近就碰到一个:
她叫李小萍,今年15岁,是初三学生,她羞涩地说:“我初涉人生,年幼无知,对许多现象既想知道,又想不透、看不透。比如,为什么中学的男生对女生会表现出不同以前的态度,还因人而异。好者大献殷勤,不好者则话都少说。我的一个老邻居、小学时的同桌就是这样。在幼儿园、小学时,我们不分男女无拘无束,进中学后,这种纯情友谊没有了。同学们都说我长得乖,身材苗条,性格善良。尤其那同桌邻居热情,请我吃东西、看电影,经常借报刊给我看,偶尔还送我高级物品。我曹问他,你是不是对每一个同学都是这样?他说,那些丑八怪们不配!我不明白,为什么同样都是女生,而他们却不配享受他的‘圣物?还有,为什么总有那么些男人对我们女孩子,特别是样子俊一点、性格温顺点的女生那么感兴趣,眼睛直往你身上溜……在大街上也是这样,在游泳池也是如此,甚至进厕所解手,我也感到逃脱不了他们的‘千里眼、‘穿山眼或‘拐角眼……一天上晚自习时,我和一女生同上厕所,透过昏黄微弱、布满蛛网的灯光,我总觉得墙外那大树上有一双似星星样闪动着的‘千里眼,我心里一阵紧似一阵的害怕,慌乱中我站了起来,忍不住又看了一眼:啊!那树丫上分明有一个手持望远镜的男性青年!尽管那男生被我们吓跑了,但从此我却背上了一个。提防的包袱,整日里都提心吊胆,久久不能安静下来……现在我害怕见到任何男同学,总觉得他们的眼睛无时无刻都在不怀好意地盯住我身体的某一部分。为此,我的学习热情没有了,奋发精神消失了,我想退学,但又想学校;我每天都提防着那些注意盯我的男生,但又老想着他们,害怕他们……医生,您说我该怎么办?”
从表面上看,季小萍患了“社交恐怖症”,实际上是由于性心理发展迟缓,造成“青春期性敏感症”。心理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从童年期到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早期性教育。有些父母常以自己的所谓“经验”和传统的、封建保守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进行半愚昧的管束。在学校,教师一方面对学生广开科学知识大门,另一方面则忌讳讲授人体生理知识(尤其是性知识),以致青少年对青春期知识的缺如。事实上,现今青少年的性成熟期已提前3~4年,而性心理水平的低下,“性盲”的增多,结果是青少年性犯罪率上升。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越是被禁锢的东西,越是为人们所向往。一旦这种禁锢与生物学规律发生冲突时,由于缺乏正确诱导和自我调节能力,便往往陷入焦虑之中,形成一种生物欲求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对抗状态。这就是青春期性敏感症发生的机理。
生活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上的居民有一传统的风俗:即在孩子10岁左右,父母便教以有关的性知识,如女子的月经,男子的遗精,结婚生育,甚至胎儿的生成发育等等。孩子们长大后,并不把男女异性之事看得神秘,相反认为一切都十分自然。据考察,该岛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良好,极少性差错、性犯罪的意外或烦恼。看来他们是通过早期性教育,获得了性心理的“后天性免疫”。
可见,与其让青少年在青春期煞费苦心地去探索、寻求或盲目模仿,以致在迷雾中变态、犯罪,不如早期正确地给以性教育,以顺利度过“难关”。
正确地性教育时间,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一年级期间为好;内容应从性生理基本知识、青春期男女心理特征、性道德与社会意识三方面入手。家长应主动关心孩子的生活和生理发育,多和孩子交谈,理解孩子的心情,以获得孩子的信任,并正确回答孩子提出的有关性方面的问题,鼓励孩子多参加必要的社会以及各类文体活动,以健全身心、锻炼体魄。
患性敏感症的男女青少年,应积极到医院找心理或精神科医生治疗,采用心理指导或药物疗法,以解除焦虑、紧张和恐惧反应,稳定情绪、舒缓精神、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