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何所惧

1993-12-29桂延耀

祝您健康 1993年2期
关键词:孤独特级教师心理

桂延耀

什么是“孤独感”呢?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感就是自己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确切地说,孤独感可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

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此外,中年不幸丧妻,遗孀凄凉度日,老处女的落寂心境,以及多年漂泊在异乡外地的天涯倦客,私生子的孤苦无靠,或某种原因被人类社会遗弃,与人类社会隔绝的人,他们所感受到的孤独,属于外在孤独感。这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界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如鲁滨逊一回到英国文明社会;某老汉喜得责子;老处女邂逅奇遇一位钟情的男子;春风一夜之间,竟成为一朵欢娱嫌夜短的夏日迟开的玫瑰。

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次上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即便是身处车水马龙或灯红酒绿的人群之中,或生日晚会上,或伉俪缱绻之情的蜜月旅行,或在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中,这种“根本的孤独感”也会“爬”上人的心头。

人们大都不愿过孤独、寂寥的生活,青年尤其如此。“没有谁比青年从他们的孤独小房里,更加用充满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的了。没有谁比青年从他们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界世界的了。没有谁比青年更加向远方世界大声呼唤的了”。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生动地描绘了青年人渴望摆脱孤独和寂寞的心情。

青年需要友情和温暖;渴望得到成年人对他(她)们的理解、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渴望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无疑是正常的。但一味地恐惧孤独,认为孤独感毫无益处,那么就未免偏见了,也大可不必。

对于人类文化创造来说,孤独感并不是一件坏事。也许,人才在好的环境,优越的条件下培养出来,天才则在孤独感中自己成长。因为孤独感会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发现的紧张状态。

大学毕业那年,我被分配到中学教书。那是一所位于桐柏山深处,远离家人,远离朋友和同学的学校。刚去那阵子,整天见到的是一副副陌生的面孔,既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诉诉苦的亲人。我常常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山村学校的生活是那么单调,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天天一个模式。面对一个个冷清的夜晚,让人心焦,黯然,难捱!于是,我常常开小差,跑回家找儿时的伙伴侃大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特级教师,并成了他家的常客。知道我的情况后,他和我谈起了孤独。他说:“我也有过类似你的经历,那时我恐惧孤独,诅咒孤独,埋怨没人理解自己,到处寻找沸腾、热烈的生活。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只能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后来,我经过认真地思考、观察发现:从古至今,那些执著的先行者、远行者、独创者和当今的改革者,往往都有过不被理解的遭遇。屈原在汨罗江畔发出的声声叹息,陈子昂幽州台上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呼号,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古来贤者皆寂寞的浓重的孤独感。从审美角度来看,孤独既是一种处境,又是一种调动‘创造潜能的审美心态。只有忘掉赏罚毁誉,摒弃私心杂念,排除外界干扰,才能使心灵空明、虚静。静则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感之君方能登堂入室,创造潜能才涓涓涌出。从人格美来看,也极需要甘于寂寞,敢于另辟蹊径,独思独行的品格。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破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缺少了寂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认识孤独,只有客观地认识了它,才能利用孤独,战胜孤独,驾驭孤独,变得不知孤独……”

在这位特级教师的开导下。我开始重新审视和对待生活。

我一方面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向书籍求教,和书中的人物“交朋友”。读书读到感慨之时,我就挑起了笔,写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开始,我仅仅是写给自己看,后来我又寄往报刊编辑部,让别人看。记得我的处女作《生活之美源于健康的心理》发表之后,我是那样忘乎所以,一顿饭吃了五个馒头!文章的陆续发表,给我带来了无比的欢欣,许多读者给我来信,我们借“鸿雁”畅谈理想、个性和未来。依然是那所学校,依然是那间小屋,但我再也没孤独之感了。现在我做起了秘书工作,环境变了,熟人多了,又有了美满的家庭和温柔的妻子,但我仍没忘了晚上坐在写字台前,在书籍中寻找朋友,让笔墨来预防内在的孤独。

猜你喜欢

孤独特级教师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心理感受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