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家属的心理变迁
1993-12-28肖彬
肖 彬
笔者在从事精神科工作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对病人家属的心理变迁有比较系统的了解。一般来说,家中有人得了精神病会给家庭的其他成员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加上精神病的特殊性,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等,使家属对病人的态度和行为容易产生质的变化。归纳起来,进程如下。
1.否认心理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状大多表现为孤僻、生活懒散、性格改变、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失眠等等。当家中有人出现上述现象时,家庭的其他成员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识以及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常常否认病人这一系列的言行是精神病的早期症状,而简单或错误地认为是“个性问题”或“思想问题”。这样就想不到也不可能及时地去找医生咨询,只是想尽办法寻找原因,动员亲朋好友来做病人的“思想工作”,从而耽误了治疗精神病的时机。而治疗得及时与否关系到病人预后的好坏。
2.忌讳心理当病人的言行已表现出明显的异常时,家属才意识到他(她)患了精神病。但是,他们在焦虑、不安和恐慌之际,又生怕别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有失面子,耽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响。所以,常常忌讳带病人到专科医院诊治,或仅求治于综合性医院的内科或神经科,还要求医生出其它疾病的证明,同时替他们保密。更有甚者抱侥幸心理,希望病人能不治自愈。文化层次低的家属或烧香拜佛,或请巫婆神汉替病人“驱邪”,或请江湖郎中来家治疗;甚或给病人娶嫁冲喜。这样做的结果使病人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3.求治心理病人症状加重后,表现为冲动伤人、毁物、扰乱社会治安,闹得左邻右舍或单位鸡犬不宁。这时家属已不可能顾及面子,开始懊悔自己的无知延误了治疗;于是产生迫切请求治疗,以减轻内心责备的心理。可是有的家属把病人送进医院后又不听医生的劝告,不遵守医院的制度,频频来院探望,送吃送喝。如病人病情稍有好转就急于带其出院,出院后又不遵医嘱给病人按时、按量服药。有的家属看到病人已经恢复正常,认为没有必要长期服药而擅自减药、停药。这样做的结果就很容易使病人精神症状复发而难以治愈。
4.厌倦心理精神病不作系统、持久的治疗,就可能转为慢性精神病。病人会在反复发作、反复治疗中度过一生。俗话说“久病无孝子”,有的家属在病人几次住院后便失去信心,放弃希望。有的家属开始对病人产生厌倦心理,认为自己已尽到了责任,不再送病人住院治疗,也不督促他们长期服药。有的家属对病人的衣食住行不闻不问,甚者任其浪迹街头。有经济能力的家属宁肯花钱让病人长期住院,病情好转也不愿接其回家。还有个别家属要求医院对病人实施“安乐死”。
不可否认,大多数家属还是能及时送病人进医院诊治,配合医院长期治疗,尽到家属的责任和义务的。但上述四种心理过程在一部分精神病人家属中确实存在,究其原因是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识,对精神病持偏见、歧视态度,以及逃避责任和义务的综合反映。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在这些心态的支配下,病人家属表现出来的行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
在人类社会中,家庭是最小的细胞,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结构;精神病人更需要家庭的温暖和关怀。目前的医疗手段虽然还达不到根治精神病的程度,但可以使大部分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为他们重返社会工作与生活创造了必备的条件。如果家庭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就有利于病人消除自卑自暴心理,从而减少精神症状的复发,降低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危害,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