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断丝连”张庆黎
1993-08-27含露
含露
张庆黎,曾任共青团中央青农部副部长,现任山东省东营市市长。
从农村走到首都,又从首都回到基层,东营市新市长张庆黎用42个大春秋,构架出他独特的人生。
瞒妻子,带户口——要做名副其实的市长
人生斩不断的是乡恋。
1978年,身为山东东平县县委副书记的张庆黎,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进入团中央工作。在高楼林立的首都工作8年中,一种呼唤似乎总萦绕在他的耳边—一他患上了严重的相思病,想农村、想家乡。
1983年9月,身为团中央青农部副部长的张庆黎被送到中央党校学习。两年的学习时间,为他思索自己的人生准备了充足的时间。思索使他坚定了信心。在党校结业典礼上,他的“重返基层做实际工作”讲话引起了与会者的震惊与钦佩。
组织上支持张庆黎,本着关心同志的原则,组织上为他设计了几个工作方案,张庆黎没有接受,他再次申诉自己的心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最终黄河三角洲的新建市东营,成为他人生的又一驿站。
临行前,张庆黎瞒着妻子儿女,到派出所起出了自己的户口,他觉得,要做人家的市长,当然首先要是人家的市民了。
蹲点两月——不信“小非洲”不变样
1986年3月张庆黎走马上任东营市副市长,主抓农业。他用一年中的1/3时间与农民打交道,交朋友、学知识。虚心,为他取得成绩做了开路先锋。
1990年,张庆黎选择了号称山东“小非洲”的下镇乡作为自己下基层的蹲点地,在这片盐碱地上真枪实弹地干开了。他先用一个月的时间,有车不坐,骑单车走遍下镇乡的26个村。每到一个村,他都要抽看3户人家:最富、最穷及干部家庭。并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与思考。
一个月后的某天,在全乡干部大会上,他开口讲话了。用当地语言、当地事例、当地人名,张庆黎对全乡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务实的作风带来了丰硕的果实:到第二年,这个乡的粮食总产、人均收入、棉花产量均增长了两倍。
全乡人熟悉了这张朴实的面孔。当村里一些老大爷跑几十里路前来看他并对他感激涕零时,更坚定了张庆黎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工作准则。
嗷嗷的、呼呼的一一带出说到做到的工作作风
从共青团走出来的张庆黎,身上有着共青人最明显的印痕。说话办事喜欢干脆利落,雷厉风行。用他自己的话是,说话要嗷嗷的,干事要呼呼的。
坐机关多年,张庆黎最痛恨的就是某些人“7点开会8点到,9点晚不了听报告”的拖沓作风。
张庆黎到东营,第一次召开的是农口会议。说8点开会,到点即开。某副局长5分钟后姗姗来到,他为自己开脱的理由是车子出了问题。张庆黎对曰:中央开会,是否因西藏路远就允许迟到几天?一句话问得局长无言以对。紧跟着的迟到者,坐都没敢坐,紧着做检讨。从此,再无一人敢迟到。
作为市长,很多时间要用在听取下属的汇报上。张庆黎听汇报绝少要求你从头至尾慢慢道来。汇报时要抓骨头,只要讲出什么事什么样为什么怎么办,就足够了。并且绝不许用“争取”“大约”“左右”等不肯定词汇。要么肯定,要么否定。
1989年,东营市准备建第一家宾馆—东营宾馆。原定1990年五一投入使用,但到第二年元旦也没完工。已是市委副书记的张庆黎亲自来督察这件事了。他把管事的几个人找来,在答应帮他们克服个别困难后,要求他们讲个竣工的准确日期。在最终得到保证7月15日的答复后,张又给多加3天。接着在市委的专题会议纪要上签字画押—如不按期完工,3日之内免职。真个军令如山倒的气势。这事的结果自然是按时完成任务啦。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一个雷厉风行的政府官员形象在大众面前树起。
一腔热情——
关注共青团的人和事
在这块园地耕耘过的张庆黎懂得共青团的长处与难处。因此他能够正确地对待共青团的人和事。主动帮助他们指路子,压担子,解扣子,教法子。
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张庆黎很有耐心。
他对团干部说,汇报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府近期工作重点:在市委市府正为某事犯愁时要勇敢围绕困难作文章,起作用。假如全市正忙着救灾而共青团偏要此时汇报文体活动情况,这就不合时宜;在受到上级嘉奖时要及时汇报团如何不辜负党的期望,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团的干部使用问题上,张庆黎更既不避“亲”,又不避“嫌”。有一位团市委书记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有人认为他只有36岁,太“嫩”。张庆黎认准了这棵苗子。这个团市委书记最终走上了市府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的位置。
这一举措对共青团震动很大。大家既服气又顺畅,整个共青团战线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