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稳妥地迈向市场经济

1993-08-27马建堂

中国青年 1993年9期
关键词:产权制度体制市场经济

马建堂

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全面过渡,已经没有退路。我们能不能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尽快完成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架构,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兴衰。而达成这一目标,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采用合乎中国实际的实施策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清中国国情,宏观地去把握中国的大走势,对于决策者自然是意义重大,对于每位中国青年亦并非毫无干系。

该渐进则渐进,

该速决则速决

从总体上说,推进中国改革的策略有二,一是渐进,一是速决。二者到底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我国的改革前无古人,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同时,改革过程中又要尽量避免社会震荡,这就要求我们实施改革时不得不小心谨慎,先易后难,先出台大家容易接受的改革措施,再出台难度较大的改革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革十几年的经验表明,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一场革命,是对旧的资源配置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彻底否定,在特定条件下,只有通过关键部门、关键领域的迅速变革,才能把新体制的框架确立起来。不分时机、不分领域一味强调渐进,反而会因过份求“稳”而贻误良机,后患无穷。渐进和速决二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各有所长,各有其适用的时期和领域。

从我国的改革实践看,这两种策略是相互补充,交替使用的。比如,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问题上,我们采取了渐进策略;而在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某些产品的价格改革上却是速战速决。正因为如此,我国十几年的改革既不能说它完全是渐进式的,也不能说它完全是速决式的,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或可称为“积极的渐进策略”。

在今后的改革中我们仍要坚持渐进和速决并用的策略,比如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既要积极进取,彻底变革模糊、虚置的旧产权制度,又要与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相适应,选择适当的目标模式。在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问题上,也要力求寻找代价相对小、震荡也相对小的办法。

既要改革,又要发展

改革和发展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从根本上说,发展是改革的最终目标。改革就是为了打破旧体制对发展生产力的束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高效地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正是邓小平所言,发展才是硬道理。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两大任务,究竟哪一个是当务之急?相比较而言,进一步推进改革,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迫切和重要。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不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持续、稳定和高效地发展;改革十几年的实践更证明,在关键问题的改革上久拖不决,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目前许多地方只热心于发展,忽视改革,这种没有后劲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国民经济保持一个适宜的增长率。这几年的改革实践一再证明,无论是价格改革还是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乃至整个市场体系的建设,都要求国民经济保持恰当的速度。速度低了,增长效益下降,将会从财政上影响改革;反过来,经济过热,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改革受阻,而且还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动摇支持改革的群众基础。

由于情况的变化和增长潜力的不同,恰当的增长率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更不是要求各地都要以相同步幅增长,关键是要实事求是。条件允许搞多快就搞多快,既不要人为压制,也不要脱离实际搞什么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速度,讲效益,不讲全局观念,肯定会事与愿违,给经济发展造成损失。在这方面,我们的惨痛教训够多了。

尊重整体设计,

鼓励主动创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它不仅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市场体系的形成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而且还涉及政治体制的配套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过程上看,不仅有旧体制的打破,还有新体制的创立以及新旧体制的过渡时期。从层次上看,不仅有简单的权力下放,而且还有深层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从范围上看,不仅有内部体制的变革,还要求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整个改革事业工程浩大,要求我们不仅必须有系统的整体设计,包括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重心、改革的步骤,而且各项改革措施要谋定而后动,自上而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盲人瞎马”和“单骑突进”式的优势法都不符合作为系统工程的改革事业的要求。

在尊重改革事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前提下,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一个干巴巴的框架,个中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又包含着一些尚待进一步认识的多样性,系统设计只是行动的蓝图,要允许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从实际出发进行主动的创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如果说没有系统的整体设计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躯干的话,那么没有各地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创新,这个躯干就没有血肉,无从体现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要把系统设计和主动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除去发挥各地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将中央和上级政府的统一规划与当地具体实际结合以外,还要在改革的动力上处理好政府推进和利益诱导的关系。

我们讲的政府推进,是指政府制定统一的改革方案,并自上而下组织实施,例如企业承包制、外贸包干、财政包干、利改税等等,而利益诱导,则指经济主体出于利益的考虑而主动进行的制度创新,例如最初的农村包产到户,目前的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的创建等等。如果政府推进和利益诱导二者结合得好,改革就会水到渠成,非常顺利。像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一般来说,冲破旧体制之初,更需要政府推进型的改革,而当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确立时,则更需要利益诱导型的改革,因为丰富多样的制度创新没有利益的诱导和促进是难以实现的。

就我国现在情况而言,政府推进和利益诱导都不可偏废。一方面我们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确立起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尚需搞好科学的整体设计,并由中央统一组织实施,以便尽快消除建立新体制的重大障碍;另一方面,经过14年的不懈改革,有的领域的框架已开始形成,这时急需一些符合本地实际的方方面面的制度创新,来丰富和完善框架。

只要我们能够成功地处理好渐进与速决、改革与发展、政府推进和利益诱导这几对矛盾,那么,“积极稳妥地迈向市场经济”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产权制度体制市场经济
祥云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试述开明书店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