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程序
1993-08-27刘心武
刘心武
从丹麦的奥尔胡斯乘短程客机飞哥本哈根,只需半个小时;飞抵哥本哈根以后,算起来离我要转搭的飞往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班机起飞,还有一个半小时,所以我下机后就从从容容地在机场的商品部里逛荡起来:我感到商品花样不多,价格似乎也偏高……心想免税店何以如此;出得商品部,便有一搭没一搭地去看电子显示屏,上面没有我要转搭的航班信息,不免有点疑惑……再仔细一看,所显示的那些地名怎么都那么生疏?又往商品部观望,发现并无免税标志,这才恍然大悟:此处是丹麦国内航班候机楼!忙跑到问讯处,一问,果然!看表,我那趟班机20分钟后起飞,天哪,还来得及吗?我冲出那候机楼,外面倒随时有免费大巴等在那里,我跳了上去,司机把只有我一个乘客的大巴开到了国际航班候机楼,那是好大一个航空港啊!我看显示屏,我那航班的登机口在60号!我从十几号一路寻找过去,终于气喘吁吁地跑到,刚落座,飞机就开始滑动了;我一身热汗变成冰凉,好难受,但也暗自庆幸,总算可以如期抵达斯德哥尔摩,让接我的瑞典朋友不至于失望和担忧了!
在斯德哥尔摩,我应邀参加了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些活动。在国内,时常有人议论: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了,为什么总不给中国作家?我既到了评定该奖的瑞典学院,当然把这问题当面向他们提了出来。据一位有投票权的院士解释,近些年来,他们确实很愿意考虑中国作家,之所以未能入选,当然因素比较复杂,但是有一个因素却在中国自身:许多中国人有这样的愿望,可是很少有人为争取这个奖来按部就班地进入程序。不错,中国的有关部门乃至中国的名流与官员都曾在这样那样的场合,利用这样那样的接触机会,向他们提出过甚至是很具体的人选建议,他们也不是不愿倾听,但他们西洋人办事死讲究一个法定程序,比如说,他们程序上规定,不接受团体特别是官方的推荐,中国方面却觉得我们什么什么机构、什么什么级别的负责人已经跟你们讲了,你们如不考虑那可就不大友好了……他们都接受什么人的推荐呢?按规定有4种人可以行使推荐权,他们是:1、各国相当于瑞典学院那样的最高学术机构的院士;2、各国最有声誉的作家协会的主席和一位常务副主席(许多国家有不止一个作家协会,多的达到十几个,但他们到头来只认两个人);3、各国最有声誉的高等学府的语言与文学方面的正教授;4、历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所有推荐者都必须以个人名义写出正式的推荐书,并有瑞典文或英文的文本(这是合理的,比如你用中文写,现瑞典学院的院士中只有一位懂中文,让他或别人去翻译是不行的,因为那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你可以自己事先请人翻译好送去,当然最好自己翻译,译责自负);推荐书内容要十分具体,一般还要附被推荐人的主要作品,如作品不是瑞典文或英文、德文、法文的,则一定要有瑞典文或英文的译本,译文如非准确精彩,那原作甚佳亦无希望;个人推荐书需于每年3月31日斯德哥尔摩时间午夜零点以前送达瑞典学院,方于该年有效(逾期者归人下年推荐名单)……底下的程序还复杂着哩,到最后是院士们无记名投票,得票多者即为当年得主,于10月8日向全世界公布,12月初举行有关仪式。目前定居中国大陆的作家,实事求是地说,得到外国院士、教授与现存历届该奖得主推荐的可能性极微,所以,如国人希望其中有人得奖,首先得有进入其程序的行动,如果根本没有去进入程序,那么,也就不必抱怨“为什么不给我们”了。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随着经济起飞,文化上也想方设法“走向世界”,他们为获取诺贝尔文学奖,采取了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入有关程序的办法。首先,由有见识的财团提供基金,用于高价聘请外国精通日文的人将日本优秀作家的代表作译成瑞典文,又怕仅仅读作品不能理解其妙处,便一批批邀请瑞典学院的院士访问日本,以增进他们对日本民族和文化的理解,再后便认认真真地组织个人推荐……这样,终于导致川端康成于1968年获得该奖。尽管事后有人说日本人闲话,讥笑他们是“走后门”,但你仔细推敲,他们的所作所为,都符合有关程序,法律上无懈可击;当然,川端康成几年后自杀了,1968年前后也很有希望得该奖的三岛由纪夫更采取了军国主义的方式,在他的老师川端康成得奖后剖腹自杀——这或许说明就个人而言,得诺贝尔奖未必是幸福与快乐,还很可能触发深不见底的心理危机,乃至酿成悲剧。但一个大国总没有作家得诺贝尔文学奖,许许多多的国民心里总觉得是一档子事儿,总不免发问:为什么?!现在该明白了,其中一大原因,是没进入程序。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特别是“第五代”导演拍的影片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夺取了包括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在内闪闪发光的一系列“战利品”,那原因,除了他们的影片确实好以外,也与他们特别是制片人对那些电影节的有关程序“门儿清”分不开——他们往往从选本子开始,便自觉地进入了那程序。
我们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人情社会,好多事情虽也有表面上的程序,但问题的解决,往往更取决于人情的因素;其实西方人办事何尝没有人情或面子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你不进入那法定的程序,无论多重的人情多大的面子,也不可能把事办成;而许多的中国人却觉得有了人情或面子,不进入程序也无妨——在中国人自己之间,如今“无程序行为”确实也还部分地玩得转,不过,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不仅跟外国人打交道一定要进入程序,按公认的“游戏规则”中规中矩地行事,就是中国人自己互打交道,也要讲究个法定程序——如还没有那程序,就该郑重制定一套。
就我们个人而言,“程序意识”应是我们处世的基本心理架构之一。比如那天我从奥尔胡斯乘短程飞机抵达哥本哈根时,就应该先搞清楚所进入的大楼是不是国际航班候机楼(北京机场国内国外航班合用一楼的方式在国外已罕见);在逛那商品部之前,也该看清有无免税标志(如非免税店我那样的游客实无必要去里面逛)。总之尽管我有一个半小时的转机时间,不事先想好一个万无一失的程序,只凭感觉行事,那到头来急出一身臭汗是必然的,没有误机已算万幸。
有的年轻人爱写东西爱投稿,总也发表不出来,除了可能写得不够好以外,他不去进入正常程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他非把稿子寄给主编,其实我们这个体制下的主编十个有八个以上是不但不看稿、只看大样(编辑和主任们已经编得并排好只等开印的底子),而且很可能连大样也不看,甚至连印好的刊物也不全看乃至完全不看,有的纯粹是挂名儿,你那样投稿,不石沉大海才怪!更有一些投稿者不去注意刊物的变化,如我已离开某刊物主编职务3年了,他们还是一次次地把稿子寄我并称我主编要我扶持……连我自己投稿,也一直注意进入程序哩,我现在虽然都是应约而投,却也不能想当然地行事,例如报纸副刊约我写杂文,我就不能任自己的性子来个五千七千的——人家不能那样安排版面。
当然如今醉心写作的人在减少之中,那嗜好未免太“古典”,如今的时髦是“下海”,“下海”更不是闹着玩的,尤其要正儿八经地进入程序,否则那损失可比一部文稿石沉大海要肉痛得多!
耳边不断传来“现代化”、“现代人”、“现代意识”一类的说辞,我想,无妨这样看问题:“现代化”其实就是“程序化”;“现代人”其实就是具有“程序意识”并善于通过进入程序运作去获取成果的人。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也开始进入了中国人的家庭,遵守程序逐渐会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样会不会使随其自然的无忧状态渐渐远离我们,使温馨的人情日益淡薄?这确是值得思考的更深一层的问题,但就目前而言,匆匆拥挤到“发财”路上并急赤白脸地要“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恐怕大多数还无心思去讨论这个问题,我这篇文章,便就此打住。
1993.2.18于北京绿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