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魅力潮

1993-08-27淘金

中国青年 1993年5期
关键词:魅力

淘金

——10多年前,一个日本人在北京长安街上走了一圈后感叹道:街上看到的中国人好像没有性别,从衣装上,简直分不出谁是男人,谁是女人。10年后,一位西方人同样从这条街上走过,他不无惊讶地对朋友说:中国的姑娘好开放呦,竟敢登一双袜裤,不穿裙子就上街!时隔几年,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美的追求已经远远超出了老外们的印象,请看90年代的——

魅力大流行

不知从哪天开始,报纸的中缝广告栏里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化,“美国口语班”、“托福班”、“GRE班”不再独领风骚,与之相抗衡的美容班、时装模特儿班、健美班、礼仪学校、业余舞蹈学校乃至自我形象塑造班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在最会揣摸读者喜好的小书摊,除了花样翻新的各种美容、美发、时装书外,什么行为语言、说话的艺术、社交礼仪、男人眼中的女人等书日渐增多。

在百货商场,尽管化妆品柜台不断地扩大,各种驻春霜、增白蜜、去斑净、紧肤水、减肥霜、丰乳霜……还是使货架拥挤不堪,叫人眼花缭乱。

也许是上述因素造就了一群靓女俊男,促发出各种礼仪大赛、模特儿大赛,或是诸如此类的大赛脱颖而出了一大批颇具魅力的男男女女,如今,当你走在热闹的马路上,钻进饭店、卡拉0K厅,总会见到衣着得体、面容可爱的人们,操着礼貌的用语、行着文明的举止文质彬彬地向你走来,大有西方绅士、贵妇的典雅风范;甚至在天天碰面的熟人中你也能察觉出仪表、仪态方面日新月异的变化。难怪开“中巴”车的司机一见到站牌下全是些土里上气的人,便皱起眉头:“一瞧那模样,就不是坐我这车的人。”

当这些变化悄悄潜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时,魅力——这个曾令中国人生畏的字眼猛然间在各种传播媒介中高频率地使用起来。形容他或她不再是漂亮或潇洒而是有魅力,空姐的微笑有魅力,中年男子的风度有魅力,艺术家的气质有魅力。

魅力不再束之高阁

20年前的那个情景,是今天的青年人无法想像的:一个梳辫子的女孩正在街上走路,突然有人从背后蹿出来,剪掉了她的辫子,并且一本正经地告诉她,这是帮助她割资产阶级的尾巴。女孩哭着跑回家问妈妈什么是资产阶级的尾巴,妈妈无言以对。

于是,我们看到了街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律的短头发,一概的绿军装,攒动的人流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那时,“魅力”一词只能用来形容革命领袖或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但绝不能说某个老百姓有魅力,更不能把魅力作为一种追求。

然而,魅力毕竟和人的本性太接近了。就是在最不开化的乡村,未来女婿要见丈母娘也得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进门前还要掸掸身上的灰土,为的是丈母娘能喜欢他。所以,在民族开禁的初期,与魅力有关的洋货最先闯入了人们的视野,“蛤蟆镜”、“喇叭裤”、牛仔装、披肩发,如今已毫无争议地登堂入室,成为人们衣食住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服装仅仅是魅力的一部分,恢复了求美欲的年轻人渐渐发觉,穿上时髦的衣服虽然漂亮了许多,但还是没有那股劲儿,朦胧中他们意识到“漂亮”和“美”不一样,意识到了“魅力”的存在和需要。

真正将魅力引入生活、率先掀起魅力潮的是“公关小姐”。经济的开放搞活促使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一批合资企业,其西方式的管理产生了新的职业—“公关”。起初,姑娘们出于工作的需要,接受了各种专门训练,她们努力使自己具有平和、明媚、愉快的面貌,注意每一言谈举止的分寸,以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和好感,最终达到买卖或合作的成功。当公关小姐们不知不觉地将这股魅力带入日常生活中时,周围的姑娘顿有落伍之感纷纷仿效,魅力的意识就这么滚雪球般在人们的头脑中滚动起来。

到了今天,年轻人对魅力的追求已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越来越多地运用了现代技术和手段,他们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了。

深入小巷,在一所礼仪学校借用的小学教室里,我发现了一群正在为自己的魅力而努力的姑娘,她们正在上形体训练课。桌子被挪到了四周,学员们一手扶椅背,一手臂举平,全身绷紧、挺胸昂头,认真地跟老师做每一个动作。“虽然动作不难,但每次课两个半小时,中间不休息,学员们一堂课下来还是满头大汗的。”这所民办学校的校长——一位30多岁的干练女性介绍道。“除了这个仪态、仪表班,我们还有模特儿班、口才班、美容化妆班、迪斯科班和国标班。报名的人很多,期期都招满。来学的人不一定要当什么公关或模特儿,他们只是想提高个人的素养,使自己更有魅力。其中多为学生、企业雇员,也有医生、会计、教师、工人。年龄从12岁到50岁。仪态班、模特儿班的女性居多,口才班、国际标准交际舞班的男性居多,迪斯科班的老年人居多。”

小玲今年14岁,每次上课都是妈妈陪着来。“孩子过去总是驼背,走路低着头,老说也不管用,我担心长大了改不掉,会耽误她。所以就下决心来这里训练。你看,刚上五次课就见效了。”小玲妈愉快地对我说。站在小玲旁边的姑娘显然大多了,她告诉我:“从前没想过打扮自己,以为干净利落就行,可现在给厂长当了秘书,过去的许多习惯都得改,比如走路、端茶什么的都有一些特定的姿势,工作逼着我必须学。”“我可跟她不一样,我就是爱美,就是希望自己漂亮。”说这话的人看上去也就20岁出头,一问才知她已是一个周岁孩子的妈妈了,她来这儿的目的就为保持一个苗条的身段,号称腰围标准要达到一尺七寸。

让我没想到的是,许多男性公民对魅力的追求程度并不亚于女性。上海、广州新开张的男子美容店都是顾客盈门,不少人还买了专门“月票”定期美容。男子美容不像女士讲究修补和化妆,而是以减缓皱纹、洁肤、改变肤色为目的。但不论怎么样,男人们也开始注重装潢自己了。

魅力从禁忌到开放,最令人兴奋的是它直到今天才真正地走到广大的民众中间,找到了本该属于她的生命之源。

形形色色的魅力观

什么是魅力?字典上说,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什么才是吸引人的力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阮红正上高二,细细长长的眼睛总是笑盈盈地望着你,讲起话来不紧不慢。据说男生在暗地里都叫她“魅妹”,我想这美称一定会使她有种自豪,但阮红不以为然地对我说:“女孩被男生追的确证明一种魅力,但这得看追你的是什么人,学习不好,不三不四的人追就没劲,只能说明你所具有的魅力很浅薄,如果素养好的男生也追来,心里才会有自豪感。所以我最瞧不起那样的女孩,屁股后面跟一串痞里痞气的男生,还要自鸣得意,就像当了皇后。”

李辛,在饭店里干收银快两年了,却从没见她上过妆,平时最爱穿棉布衣裤,登一双运动鞋。她与人们习惯的饭店小姐的形象相去甚远。对我的疑问,她很不满:“我生性就不喜欢和别人穿得一样,更没工夫赶时髦,干吗一提饭店小姐就非以为个个爱领导新潮流。的确,许多饭店姑娘因为外貌的魅力找到了大款丈夫。但我更希望多点内在的修养,我相信内心的资源越丰富,才会有真正的魅力。古人说,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也,不是没有道理。”

王建利是个走运的个体户,几年前就开始倒服装,发了财,手下已有几个伙计帮忙,也算是老板了。“别看我整天贩这些衣服,但绝不穿它们。”他指指脚上的“鳄鱼”牌皮鞋:“我只穿名牌,人在衣服马在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嘛!”小老板虽然个子不高,一身名牌的确使他显得很精神,除了谈话中时常吐出××外,倒也还有那么点绅士派头。

徘徊在菜市场的两个年轻人,实在奇怪,男的披着头长发,一直垂到腰际;女的却把头发剪得很短,在头顶上扎了个冲天的小刷子。不用猜他们是搞艺术的。我有个朋友,自己办了个摇滚乐队,成员个个都像这两个奇怪的年轻人。我问他:“这样打扮是为反潮流,还是为引人注目?”“都不为,我们的歌豪放、自由。这种装束最能发挥情绪,同时也能表现个性,个性就是魅力!”

小蔡到底是学美学的,谈起话来头头是道:“一个人有魅力,就是有吸引力,男人得吸引女人,女人得吸引男人,朋友间也要在相互吸引中才能和谐相处。我周围的朋友们总爱讲外表魅力和内在魅力,却很少有人注意‘性感魅力,其实这很重要。有人说这是西方的风俗,我不这样看,中国古代很讲究性别美的差异,比如女人,战国时,以腰细如蜂为最富魅力;唐朝,以丰腴为魅力;满清,女子裹足、三寸金莲被认为是魅力无比了。而男人则大多要有阔肩、美髯,或威严雄武,或温文儒雅。当然中国确实和西方不同,中国比较含蓄,西方更为直率。不过,我觉得,西方人对形体的讲究倒很应该引进来。”

小蔡的同学陆露也谈了一种见解:“我认为很多人把流行和魅力搞混了,以为流行的东西就一定有魅力,最近在街上逛发现,许多女孩走路的姿势全一样,不是像模特儿,就是像女招待,没有个性,我想大概就是标准化训练的结果吧。前一阵,我还发现,大陆的许多男孩女孩都学着港声、台音说话,好像那就是文明,那就是‘派,其实最倒人胃口。我说得也许有点过分,某一种魅力如果像感冒一样流行,这种魅力就会在流行中毁灭。”

没想到这些年轻人对“魅力”竟有如此丰富的理解,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在对“魅力”的追求中,塑造出不仅属于他们自己,而且属于一个民族的某种新性格、新风尚。

猜你喜欢

魅力
魅力之城
魅力包头
行走环岛高速,感受开放的魅力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雨的魅力
《东方欲晓》的魅力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问刘十九》魅力的解读
提升魅力有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