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与“大蔓”
1993-08-27赵强
赵强
大概是从去年开始的吧,从北京人的嘴里又冒出了一个崭新的词汇:大腕。一时间京城的传媒竞相采用。时间一长,京城京语的号召力就显现了出来:不仅外地的传媒频频地使用起这个词,就连小民百姓也“大脆”、“大腕”地常挂嘴边了。
“大腕”一词传到了天津,竟在舆论界引起了争论。有人以为“大腕”不确切,正确的说法应该叫做“大蔓”,而且这个词历史上就有。于是,天津的报刊上便常见“大蔓”。
但不管是“大腕”还是“大蔓”,我们终于明白了,凡是在某一领域里的名流或有影响的人物,都可作如是称。
只是我不知怎的,眼里看到、耳里听到这个词,心里十分地不舒服。据有人考证,“大腕”本是旧时代里流行的行话,指黑社会和江湖中的一些头领。没想到如今却被推陈出新,把一切名流、新秀俱以“大腕”呼之,就令人费解了。
更令人不解的是,不仅仅只有“大腕”、“大蔓”满天飞,一些个体商贩的生活用语、市井俚语也频频地出现在社会的公共用语甚至于我们的大众传媒中。如称人民币中的10元为“一张”,100元为“一棵”,“吃饭”为“撮饭”,等等。
按说,市井俚语只能在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群中流行,而今却堂而皇之地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以至于各种传播媒介中。
不可否认,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是在不断地融合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词汇而加以发展的。但是,还没有一个时代是以黑社会的行话或市井俚语来领导语言“潮流”、并风靡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然而,“大腕”之类却好似“生逢其时”一般,居然堂而皇之地“大显身手”起来。
只是,我实在不能明白,与“大腕”等义的词汇多得是,如强人、能人、名流、大家,也有许多的修饰词,如杰出、著名、出色,等等,为什么非得用“大腕”来包打天下呢?!我们提到巴金时,通常说“著名作家巴金”,这样的称谓十分得体,也令人充满敬意。但如果冠之以“文坛大腕巴金”,便会给人一种文霸的感觉。据说,不少社会名流对别人称他们为××大腕十分讨厌,认为太低俗。
但事情就是这么奇怪:低俗、媚俗居然成了时尚,不少人趋之若鹜,为的是显示自己很赶时髦。
窃以为,俚语在社会生活中的走俏,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素质的一大讽刺,此种迹象或多或少地说明: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日益被市民文化所左右,这是一个令人吃惊并为之担忧的现实。
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进程中,这种市民文化的兴盛将导致人们急功近利,盲目失态,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将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如此下去,真不知以后还会有什么黑话被演绎成风靡全社会的大众用语呢。
净化我们的社会用语,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难道不是当务之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