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合资潮中“假行者”
1993-08-27海鸣
海鸣
在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中外合资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生力量,合资企业在转换机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连接国际市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蓝天不可能始终明净如洗,阳光下也时时有斑驳阴影,合资潮中同样难免泥沙俱下。为了大量引进外资,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国家对合资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个别不具备合资条件或根本无须合资的企业也竞相争戴“合资”的帽子,钻国家政策的合法空子逃税减税。更有一些境外的不法分子,披着“外商”的外衣,打着“合资办厂”的招牌,大肆进行诈骗活动,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在轰轰烈烈的合资潮中,日渐增多的“合资骗案”已不能使我们掉以轻心……
饥不择食找“对象”赔了夫人又折兵
1992年早春的一天,上海某四星级饭店的酒吧。
浙江省黄岩市某工艺厂厂长戎国忠正在坐等事先约好的一位客户。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仍未见客户的身影,闲着无聊,便与邻座一个看上去颇有派头的中年男子搭上了腔。几句话下来,得知对方是一位“香港老板”,特地来内地考察投资环境,准备合办企业,戎的眼睛刷的一下亮了许多。他想,自己办的工艺厂效益虽然不错,但毕竟是一个集体性质的企业,地位不高,知名度不大,难以使领导重视。何不攀上这个飞来的“财神爷”,来一个“合资企业”风光风光呢!他立马吩咐侍应小姐再上两杯“人头马”,与对方“一见如故”起来。对方旋即出示名片,上面赫赫然印着“香港兴业公司”“美国杜邦公司香港分公司”等大串的头衔。戎兴奋得难以自抑,试探着谈出合资办厂的意图,对方无一丝犹豫,一口应承下来。为了表示诚意,这位“港商”于当晚摆下一桌两千元的酒宴请戎等“开心”。第二天,激动不已的戎立即将此消息通报家乡的政府领导:港商愿出50万美金与工艺厂“合资”。镇领导得悉此消息,如同天上掉下个金娃娃,连忙驱车赴沪,将“港商”接到黄岩。整个小镇轰动了。“港商”被不停地邀请参观、谈判、签字、赴宴、留影……在一周的时间里,“港商”俨然成了风云人物。不过,他只是“口头投资”,在意向书上签个字、画个押。也许“疲劳过度”抑或“水土不服”,“港商”临行前泄肚拉稀。这还了得?镇领导与戎等赶快安排他住进最好的病房,请来最好的医生诊治,唯恐照顾不周。医院在验血时又查出“港商”有肝炎,大小官员又一通忙碌,派人送他到上海的一家大医院治疗,并设专人“特护”,隔三岔五地送去鲜花、营养品以及钞票,盼望“港商”早日康复,为振兴家乡的外向型经济出大力。此事前后花销甚巨,仅看病一项,就花去了十多万元人民币。
康复后的“港商”带着戎给他的巨额“手续费”回港了,从此便杳无音信。不久,江苏武进县公安机关逮住一个在当地用假发票诈骗的“香港老板”,西洋镜才被彻底戳穿,这个“香港老板”是被公安部通辑的特大诈骗犯,真名周志毅,北京人氏,1983年曾因诈骗被判刑3年,出狱后劣性不改,继续从事冒险生涯。他瞄准了日渐升温的“合资”热,窜到海外,印制了美国某公司驻北京办事处总管的名片,四处招摇撞骗。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在河北、江苏、四川、天津等地,以“合资”为名,骗得人民币300多万元。1991年8月,他在河北某企业得手250万元巨款之后,当天飞到广州,次日将这笔钱“洗”成美元和港币,用6万元买下一本外国护照,大摇大摆地从拱北海关出了境。他在香港、澳门、泰国等地恣意挥霍。当诈骗的瘾头又上来后,他像条鳄鱼游回内地,继续猎取诈骗目标。黄岩的戎只不过是他抓到的一条小鱼。
周志毅的诈骗之所以能频频得手,杀手锏就是出资办“合资企业”。他仅凭一张名片开路,被骗的众多企业领导竟没有一个想到去验证一下他的真实身分。据周的供词称,被骗了250万元的河北某企业之所以拼命巴结他,就是认定他是美国公司的北京“主管”,该企业为了“合资”成功,在北京一家五星级的宾馆请他吃涮活龙虾,喝XO、人头马,一次就花掉人民币1.8万元,最后为了表示“合资”的诚意,主动献上人民币250万元汇票,从而使他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出国的目的。
在拓展外向型经济的热潮中,企业寻找境外的合作伙伴,开办高效益的合资企业是振兴经济的有效途径。然盲目“攀外”,见到“外商”“阔老”就拉,不对对方进行资信调查、履行必要的法律手续,没有一个冷静、理智的头脑,能不出问题吗?
“我不懂经营,只是用共产党的钱来骗钱赚钱”
为了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一些地方竞相加码优惠条件,项目的审批权层层下放,对入境外商经济实力的调查虚晃一枪走过场,在银行贷款方面也给予极大的方便,使那些假投资商有了可乘之机。
邬伟珉本是个“上海瘪三”,1982年偷渡至澳门,1984年潜回内地走私文物被公安部门关押。后来,他申请去香港“探亲”,在港做了个油漆工。他不甘心过脏苦的打工生活,时时做着“阔老”梦。1990年,他东挪西借了1万元港币,在港领了个“某某投资有限公司”的执照,然后便西服革履地以“港商”的身分回内地“投资”了。他的“投资”手段颇有特色,仅一年多时间,就套取国内多家银行贷款及企业资金1000多万元人民币,骗到钱之后,迅速转至广东一带炒成港币,汇入香港的银行,由这家银行再汇入他虚设的“投资有限公司”充抵外资。他开办的首家合资企业“华强金属线材有限公司”就是这般炮制出来的。为了取得中方的信任,他果真拿出100万港币,表明“外汇投资”到位。其实这100万元港币并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利用一纸虚假的“坯布供销合同书”,从上海的一家公司获得70多万元,然后转到广东炒成100万元港币,汇入香港“华强公司”,再从公司的帐户上提走,证明“外汇投资”到位。两个月后,他又从建设银行某支行获得120万元贷款,抽出70万元还给了骗贷的那家上海公司。就这样,靠国内银行贷款起家,东家贷,西家还,一年多时间便于10多家银行、信用社中设立了32个帐户,兴办了5家所谓的“合资企业”,没有一分钱是真正的“外资”。
为了达到任意挥霍、转移资金的目的,在开办的多家“合资企业”中,他的“外汇投资”均占合资份额的50%以上,之所以如此,是“能当上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凭我的签字,就可以任意调度资金、开销花费了。”靠诈骗得来的钱,他摆足了派头,手持移动电话,坐奔驰500,长期包租高级宾馆,设的酒宴几千元上万元一桌,赌博一次输掉25万元港币,嫖娼除付钱外,还买高档女时装奉送……他凭着这种豪华的气派“震”倒了周围的人。5家与其“合资”的境内企业以及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都没有对他的那个“投资公司”的资本和资信情况作过调查,反而不遗余力地为其申报项目、申请营业执照,抬高其身分。为了沽名钓誉,他也不吝啬,上海万体馆举办港台歌星演唱会,他出手就是几万元赞助。用他的话说:“我不懂经营之道,也不懂管理,我只有靠银行才玩得转,用共产党的钱来骗钱、赚钱!”
名为“合资”,实则推销旧设备
W县有家效益不错的化工厂,产品销路极好,是县里的利税大户。可厂长并不满足。看到那些个效益不如自己的兄弟企业近来一个接一个地合了资,新闻媒介大作宣传,领导到场剪彩祝贺,甚是风光,他便坐不住了。尤其当他得知“合资”后不仅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还可能到国外转悠一圈开开洋荤,心里更是急得不行。他千方百计托关系,找路子,终于盼来了“救星”——S国一家公司的驻京代表。经过一番接洽,双方达成共同投资意向,签下“合资”合同:双方各出资150万元,建一家大型化工公司。外方投资的附加条件是:中方必须到s国购买一套价值270万元的大型化工生产设备。厂长见对方愿投150万元,自己只要加上120万元就可以将设备买进来,心想何乐不为?一个月后,外方的150万元资金到位,厂长不住地赞叹外商真讲信用,一点都不延迟,便也迅速追加了120万元,连同150万元一并汇到S国去买那套设备。仅过去两个月,设备进厂安装,全厂上下都极为兴奋。厂长在庞大的设备前走了一圈又一圈,仿佛它将要吐出来的是一叠叠美钞,他自己也随着产品的外销到S国的名胜佳地旅游观光……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外方代表自机器到厂后就再没有露面。厂长对工人们说:“不怕,老外在咱们手里有150万元呢!”可是,商检的结果给了厂长当头一棒一一这套化工机械设备早在70年代就被S国淘汰了,最多值20万元人民币!狡诈的外商不仅轻而易举地抽回了自己投下的150万元,而且还从容地宰了中方一刀,起码赚了100万元。
该厂长为了图个“合资”的好名声,装饰自己的门面,甚至达到某种利己的目的,身不由己地钻入圈套中。此举不仅坑了国家,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企业也遭到灭顶之灾!孰之过?
假合资另一种:可做不可说的“名义合资”
企业本身不受损害,却能减少交给国家的税收,此乃“名义合资”。
某机床厂产品畅销海内外,每年为国家创收800多万元。半年前,该厂与外国的一家机床公司“合资”,搞起了自动化生产线,外方投资80万马克。“凑巧”的是,外方的投资者原本就是该厂产品的进口经销商。外方投资的80万马克,实际上是外方买该厂产品时付的款项,只不过名义变一下而已。合资企业办成了,该厂不但没吸收一个马克的外汇投资,反而还支付给外方一定数额的手续费。用意何在?厂长说:“我们原来是内企时,每年上的税特重,还不落好。现在稍稍破费一点儿,变通一下,就可以享受国家的许多优惠政策,比如免缴2年所得税,减半征收3年所得税。5年内,仅税收一项,工厂就有惊人的获益。此外,我还可以免税进口高级轿车、工具车,到国外去转转。其他的好处还有很多,受的限制少。这年头,企业涉外就吃香。花点钱戴个帽子,又不受啥损失,为何不做?这种事,可做不可说。”
还有一种特殊的“名义合资”,就是大陆驻外机构在当地办公司,然后又以这些公司的名义在大陆投资办“合资”企业。某省的一个县,此种“合资企业”竟占90%。有关人士认为此种“合资”更是“可做不可说”,上上下下心里有数:减免税收,对地方和企业有益。一位知情者称:“许多外派机构都回来投资。这些做法不合情理,却是合‘法的!”
根治“假合资”公害的良方何在?
众多“合资骗案”发生的原因尽管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损国肥私。在实施市场经济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过程中,为了高速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量吸收外资以及他们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资企业在多方面广开绿灯是不容非议的。但有些企业家认为:给外商的优惠太多了,就会导致国有、集体企业与外商处于不公平的竞争中,心理上难以平衡。他们希望“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公平竞争”。
现如今有些地方把引进外资、办合资企业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职能部门只要看到“合资”报告就大笔一挥,红印一盖,而忽视或根本未意识到作必要的调查,摸清外来投资者的底细,从而导致鱼目混珠。因而,政府有关部门对合资企业的论证报告、合同严加审核,把住假合资企业要通过的第一关是至关重要的。
“合资骗案”也暴露了金融部门的漏洞。过去,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只是“口袋的转移”。而向外资企业贷款,资金就可能流到境外。如果银行采取抵押贷款或贴现贷款等方式,国家受的损失就可能小得多。金融部门再不能走过去长期沿用的信用贷款模式了。
杜绝假合资,提高内地企业家的素质也至关重要。不仅要有冷静的头脑,还要具有法律的意识,克服盲目崇外的思想。企业领导在与外商接洽时,既要有礼貌,有修养,又要坚持涉外企业的各项原则,摸透国际市场的信息行情,保证资金到位。同时要通过涉外律师事务所以及国内银行的共同担保,对外商进行调查,在获得确切的证明后再行事。
愿涉外企业的各项验证管理制度尽快健全;愿急切而善良的人们理智行事。这样,在改革的大潮中,共和国的投资环境就不会再被污染,合资企业就能更加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