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需要现代化的政府管理
1992-08-24
林尚立,男,196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市。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88年获法学硕士学位。现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记者:市场经济应当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但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化的政府管理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相互依赖、不可或缺的有机体。你是搞政治与行政研究的,能否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吸收与借鉴的角度谈谈政府管理的现代化问题。
林尚立: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时期的动力因素将是迅速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如果说前十几年改革开放的主要推动力是以权力为后盾的政府政策,那么今后推动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主要力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前一种力量是人为的,而后一种力量则是客观的。这种客观的力量将以自身内在的运动规律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而使中国的改革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另一方面,正因为今后的改革开放主要由社会主义市场推动,所以当这种市场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市场接通,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融入了世界发展潮流,中国的发展就不得不以世界发展的标准来衡量。
应该说明的是,以社会主义市场为主要推动力的改革开放,并不排斥政策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与作用,相反,对政府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还不够发育,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良好而有效的政策培养和推动,另一方面,在市场推动下的改革开放,将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综合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在保证以市场为动力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必须生产出高水平的政策。
新时期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与政体制的最大挑战,是对政府管理体制和能力的挑战。
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人对中国政治改革的认识已趋向理性和现实。大多数人不再抽象地考虑这问题,而是从中国经济发展来考虑政治改革。当然,在这问题上不能太功利。我认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与行政体制的最大挑战,是对政府管理体制和能力的挑战。在这新时期,改革将使经济从计划走到市场,开放将从原来开放引入模式走向引入国外先进经验与直接参与国际活动相结合的双向开放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势必要求政府对其旧的管理观念、体制和运行方式进行一场革命;中国社会要在开放中步入世界,政府的许多管理就应参照国际惯例。因此,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呼唤着现代化的政府管理。
那么,我们现在应如何根据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要求,努力推动我国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政府管理是一门科学。这也就是说,政府管理,即政府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管理活动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这些规律不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都将起作用。例如,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任何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都要高出地方,因为,只有这样,中央政府才能实现对全社会的有效调控,否则,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将流失。80年代中后期,我们的改革就遇到这一问题:由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之间的比例倒挂,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巨大冲击。
其次,在承认政府管理是一门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应认真研究国外先进的政府管理经验。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国家的政府,除了具有政治统治职能外,都还具有社会管理职能,而且社会管理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基础。尽管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与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有本质区别,但它们在管理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套科学的政府管理原则、方法和经验,都具有普遍意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排斥,而应深入地研究。
说到研究,我有一很深的感受。去年暑期,我为了研究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再次研读了构成美国宪法思想基础的《联邦党人文集》。在这里,汉密尔顿等人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和有力的说理证明美国搞邦联的危害,主张实行保证国家统一的联邦制。就在这时,原苏联的新联盟条例出台,该条例的核心是主张搞邦联制。当时,我就告诉同事说:苏联现在搞的,正是美国人在立国时就坚决反对的东西,苏联将自食其果。事实证明,果然如此。因此,我觉得研究国外的政府管理经验十分必要。这不仅能够给我们许多启发,而且也能使我们避免走弯路,犯错误。
最后,我们应在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政府管理经验。所谓创造性地吸收,一方面要求我们不能犯老病,照搬照抄,简单套用;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应把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所用,在充分考虑国情基础上,形成我们自己的政府管理方式。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在几个主要省市进行分税制试点,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分税制,是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项重要机制,在西方国家很流行。但各国的具体做法不一,日本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德国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实践证明,分税制很有效。现在我们吸收了,但不是照搬,而是从试点开始,逐步形成中国自己一套的分税制。
重新设定我国现代化政府管理的基本取向:闯过政府职能转变的难关,形成灵便、有效和科学的宏观调控机制,实现政府管理的国际化。
现在我们说的是中国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因此,我们不能抽象地去设定这种现代化政府管理的基本取向,而应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就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而言,改革开放主要体现为前面所说的市场化和国际化。鉴于此,我国政府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取向有三:
第一,全面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把社会生活所有可能的领域纳入市场调控范围,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以市场为核心的新的社会调控机制。这种机制与原先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政府为核心的调控机制完全不同。因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政府的职能应进行全局性的变化。这一关不过,职能转变还只限于零敲碎打,我们的下一步改革就无法顺利展开。
第二,形成灵便、有效和科学的宏观调控机制。在旧体制下,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很强,但是这种宏观调控是在逐级的微观和中观调控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旧的宏观调控是靠逐级强控制而实现的。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要求政府放松、甚至是放弃对微观和中观领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旧的宏观调控机制将完全失去效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套新的灵便、有效和科学的宏观调控机制。政府职能全面转变应与这套机制的确立相结合。在这一点上,我们显然缺乏经验,必须向人家学习。
第三,政府管理的国际化。今后,中国的开放是双向的,即引入与参与相结合,因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将更加广泛深入,中国社会日趋国际化。在这种发展潮流中,我们政府也应走向国际化。这种国际化,既包括管理观念和管理人才的国际化,而且也包括管理体制和手段的国际化。说到政府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我认为现在应尽快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并调整这制度的发展取向。现在,政府管理体制和手段的国际化,已成为我们推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因素。前些天,我从报上得知,我们将改革会计制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会计制度不符合国际惯例。去年底,上海准备在香港发行B种股票,只因提供的会计报表香港人看不懂,股票发行遇到麻烦,有关企业不得不花重金请国际会计公司将其会计报表重编。
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会遇到许多困难,但还是要大胆改革,大胆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