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边境:“行李贸易”正繁荣
1992-08-24朱高
朱高
就在世人瞩目珲春的对外开放和图们江三角洲的开发时,我们来到了与珲春同处东北边陲开放前沿的我国最大的边境贸易口岸城市——丹东。
丹东依山傍水,花繁树绿,景色秀美清丽。碧波荡漾的鸭绿江从长白山麓飘然而至,在她面前缓缓流过。历史上,她就以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北及东部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对外贸易窗口,被誉为“国际都市”。清代《凤城琐录》上即有中朝商贾云集于此互市贸易的文字记载:中国人曾用7514段(青布)换了牛200头,盐299包,海菜15800斤,海参2200斤,大小纸188000张,棉麻布499段,铁犁200具……边贸红火繁荣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以来,鸭绿江和那彩虹般凌空飞过的中朝友谊大桥再度成为连结中朝两国贸易和民族亲情的纽带。丹东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城市,其中“跨国民族”—朝鲜族有1.5万之众,是活跃边境贸易的骨干力量。1991年,丹东创下对朝边境贸易额3166.7万美元,尽管其中不包含边民探亲所创下的“行李贸易”额,但有关人士早已指出:那是一笔“不可小看的数额”。
海关爆满
不堪重负
门前成交
生意火猛
我们来到丹东海关时,正值开关联检,拥挤的人群连同他们的行李把个仅有20平方米的联检厅堵得密不透风,更多的人则焦急地排在楼外的骄阳下候检。院内,密密匝匝停满带挂斗的大卡车,上面满载着朝鲜急需的3万吨白面,也在等待检验放关。海关办公室主任胡德春告诉我们:目前口岸过往人员日均200多人次,携带的行李物品上千件。高潮时,日客流量达400多人次,行李物品数千件,还不包含进出的旅游客人。狭窄的联检厅根本无法容纳,常常露天联检,风吹雨淋,冬天冻得直跺脚,夏天晒得没处躲,即使这样,有时一天20多旅客出不去进不来,最长的排队等4天也出不了关。这种拥挤情况在全国各口岸是绝无仅有的。他说:最近几年,出入境探亲访友的人数剧增,去年进出关总人次达13.6万,今年预计突破15万人次,海关现有的状况及条件都已无法承受。
若非亲眼所见,我们也难以相信,由于人多滞关时间长,出入境旅客连上厕所“方便”一下都成了问题,海关办公楼里的“内部厕所”成了“公厕”,男厕所女客人都急赤白脸的往里进。最闹心的要数上车了,过江去新义州的大客车挤得没法儿看,车厢一分为二,前半截载人,后半截搁货,那车门愣得壮老爷们儿使劲儿喊着“一二三”往里挤才能喀吧一声关上。一位女客抱怨说:“出这趟国遭老罪了,可还得去。”
更令我们开眼的是,生意成交就在海关大楼门前,从朝鲜过来的客人一出关,那大包大兜的干鲜海产品即刻成为抢手货,60多斤的海螺肉900多元人民币就出手。一个女客人刚把带回的一批海参和大头鱼干用小车推出海关,就被早已恭候在关外的个体户大包大揽以1300多元买走。夕阳的余辉里,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加上众多围观者,构成鸭绿江畔一幅独特的黄昏风情画。一位小老板悄声对我们说:“把这些海货倒腾到香港,能卖20来块钱一斤呢!”
一是探亲,二是贸易,烟酒衣料热水瓶换回大彩电
金珏老师说,她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能出国,二是没想到能从朝鲜换出大彩电。她说:“第一回去朝鲜探亲,一过边境,心里特高兴:出国了!就俺自个儿去的,表姐把俺接到她家,见到了虽然一江之隔但从没见过面的舅舅,想起母亲到死了也没能和在朝鲜的兄妹团聚,心里头一酸,这眼泪就下来了。第一次见面,总归是亲戚,给他们带了好些布料、时装和食品,舅舅再分成几分,给其他亲戚送过去。当时,俺一点儿往回捎点啥的意识都没有,更不可能想到赚点钱什么的,只觉着亲戚家的生活不赶咱们,该多带些他们需要的东西去,1000多元钱的东西都送出去了,自个儿啥也没带回来。可说实在的,咱是老师,靠干工资吃饭,也不容易,老送就送不起了。后来俺才知道‘探亲贸易这词儿,敢情能换回一点半点的补贴自己,也算没白出国。俺前后去了四次,卖了再买,赚回两台‘爱浪牌彩电,比在国内买一台要省好几百哩。平常靠工资在国内买台彩电是不容易的,‘探亲贸易提高了我们教师的生活水平,补充了咱生活上的不足,对咱的亲戚也一样。咱们带过去的东西他们都喜欢,主要是饮食品、轻纺工业品等,在这里10元钱买的一件衣服,到他们那儿能值10倍的价。而咱们从朝鲜带回的海产品,高出原价10倍也能卖得动,这儿的个体饭馆都收购。整好了,探一次亲回来能挣个三四百……”
谈起探亲行李交易,丹东市民委副主任朴文镐认为:不能把边境居民探亲简单片面地误解为只是为了赚钱。中朝两国边境居民的探亲互市既实现了过去多年所向往的家眷、亲属相会,加深了跨国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了解,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又活跃了边境居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意义是双重的。他说:边境居民在探亲来往过程中,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由于价格上比各自国内得益,因而在探亲携带行李时多带一些以交易为目的的物品,借探亲交易以补充国内市场和自己生活中的不足,方便了生活,这不仅无可非议,还应加以鼓励和引导。边境经济活动要向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就不能只重“官贸”轻视“民贸”。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跨国民族的亲情优势,给予边境探亲行李贸易“大放开”,予以更多的优惠和方便,真正使它成为进一步扩大和活跃丹东对外贸易的感情杠杆和重要渠道。
对朝贸易“大放开”
“行李贸易”受优待
作为丹东市边境贸易的重要补充,尽管“行贸易”对于加深两国人民的感情、丰富边境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中朝两国民间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曾一度创下150多万元的贸易额,但是仍有一些方面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它的完善和发展。对于一些控制和限制、一些不太近情理的规定,对于一些繁缛复杂的手续,许多边民旅客颇多怨言。采访中,许多部门都认为:丹东作为全国最大的边境贸易口岸城市,虽然最近几年对朝边境贸易日趋活跃,但与其他兄弟口岸城市相比,工作上还存在差距,仍不能与它的名声和地位相适应。这里既有客观原因,也有观念上政策上的问题,总的一点还“开”得不大,“放”得不够。尤其是边贸窗口少、渠道窄,对于交通便利、轻纺工业基础好、产品货源丰富、少数民族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得不够,对于边境居民探亲互市交易缺少必要的重视和引导。1992年6月,丹东市人民政府颁布了进一步扩大对朝鲜边境贸易的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更加开放的实施方案,并将“把边民探亲与互市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正式条款列入文件中,指出:双方边民利用探亲进行民间贸易是目前互市的一种合法形式,应当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扩大规模。首先要放宽政策,简化手续,不限制探亲次数,有能力、有条件在朝鲜短期居留的随时可办理探亲手续。培养以贸易为目的的探亲队伍,扩大地工产品的销售……
不难想像,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它的日趋深入和完善,丹东市的边境贸易会愈加繁荣红火。丹东会无愧为一个客乐其行,货畅其流,闻名于世界的国际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