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浪之水……”

1992-07-15刘增荣

读书 1992年5期
关键词:沧浪知识分子婚姻

刘增荣

《洗澡》分“采葑采菲”、“如匪浣衣”和“沧浪之水清兮”三部。分自《诗经》、《楚辞》妙手拈来的这三个标题,精致典雅,读小说前,初看目次,仿佛灵山会上逢释迦拈花,可惜悟性未到,默然不识微笑;待掩卷后流连思量,忽觉此中真意似若依稀可辨,遂欣然化作破颜。

杨绛先生在“前言”中开宗明义,云“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耐人寻味的是,全书“春色三分”,“二分尘土”是“改造以前的面貌”,剩下的那“一分流水”方为主题之所在,这就是小说的第三部“沧浪之水清兮”。顾名思义,首先记起的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那一幕政治悲剧……想当年屈原既放,行吟泽畔,宁赴湘流葬鱼腹,不蒙世俗之尘埃。渔父见状,劝以难得糊涂。无奈“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夫子执着到底,老人家点化无效,空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歌一曲传唱至今。两千多年过去了,时清时浊的沧浪之水依旧无尽地流淌着,日复一日不停地絮叨着历史与人生的荒唐。试看小说中的“洗澡”,虽然它只是解放以来频频上演的同名连续剧的第一集,但剧中那些蓬首垢面的待洗之身已是一个个诚惶诚恐,状如“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因为“既是知识分子,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以他们必须勇敢地跳进水里。有此“洗澡”之滥觞,则以后各集的热闹便可想而知了。总之,无非盆由小及大,水由清而浊。如是而观,以“沧浪之水清兮”喻“洗澡”运动,其于贴切之余更兼把“第一次”的意思给传达出来了。

“采葑采菲”是第一部。在这部中,从“北平国学专修社”到“文学研究社”前前后后罗致入来的重要角色纷纷登台亮相。亮相当然不仅限于相貌衣冠,还包括了古人所谓的道德文章。如余楠此人,能钻能挤、能吹能捧,喜拈花惹草又一毛不拔,识得风色,靠拢当权派,虽说是喝过洋水善玩笔墨的文章快手,其脸谱仍得归诸人生投机商一类。再如许彦成,书生本色、老实巴交,好好的博士帽不戴,饭碗尚无着落便执意回国;急起来结结巴巴,在杜丽琳面前,“我爱你”三个字却死活吐不出来,直令那位把选丈夫当作投资入股的“标准美人”心上老疙疙瘩瘩。女主角姚宓,是一位为了妈妈情愿弃学丢夫的小姐,平日里灰布制服其外、华丽锦缎其内,装出来的老成持重迷雾一般遮盖了她温柔妩媚的庐山真面目。许彦成认定她学问强过洋硕士、同情她本质上只是个娇嫩可爱的女孩子,三来两去,相知日深,由同情欣赏进而怜惜关怀,到了“采葑采菲”临采完之际,两人的感情有意无意间已近似于“在河之洲”的“关关睢鸠”,直接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下一部安排好了揪心的前奏。金克木先生曾视许姚这一场徒劳的恋爱为小说的主体,并且据此推出《洗澡》为言情之作。窃以为金老此论,前半于“理”(故事内在逻辑)于“情”(读者内心感受)无不契合;而后半则关涉作品主旨,兹事体大,是耶非耶,不好评判。

许、姚之恋爱,可奈何又无可奈何,故“心之忧矣,如匪浣衣。”许彦成的婚姻也与世上大多数婚姻一样,既不是爱与婚姻能结合得天衣无缝,也不是反过来,干脆形同冰炭、水火不容,而是只介于爱与不爱之间,此种中间状态不妨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名之。在局外人看来,许彦成与杜丽琳一个郎才,一个女貌,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可葫芦里夹的真相却是性情不相投,各自一条心。许只把这个家看作夫人的家,自己另辟国中之国、钻进“狗窝”成一统。

这幅公式化的生活图景忽然有一天被分解被拆碎了——许彦成发现自己到这个世上来,所期待所寻找的“另一半”不是别人,正是姚宓。于是,一潭沉闷的死水似乎泛起了几朵希望的浪花。然而,这场柏拉图式的婚外恋竟然如此的天真奇特,其有惊无险与许杜原来那桩平淡而动摇的婚姻在形式上简直大同小异。可怜的彦成始终陷于尴尬忧郁的困境。说不清是理智扼杀了激情抑或怯懦毒死了勇气,也说不清是作者的玩笑还是命运的捉弄,反正君子之交,无疾而终,“洗澡”过后,劳燕分飞,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假如无结局也算作结局的一种,则是悲是喜、幸或不幸又有谁知?

猜你喜欢

沧浪知识分子婚姻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沧浪之水
骚体诗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对婚姻的忠诚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岁末感怀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