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名地名看香港历史
1992-01-01王晔张萍
王 晔 张 萍
打开香港地图,把视线集中于香港的中区,会立时发现,其街道名你古怪莫名,比如:鸭巴甸街、伊利近街、士丹顿街、毕打街、钵甸乍街、吉士笠街、德已立街等等,看得人目为之眩,难以牢记。
其实,这些看似染乱无章的街名,其命名亦离不开“地命学”的范畴,而且反映出香港“开埠”前后的一些历史痕迹。
英国是在堆多利亚女王时代从中国取得香港岛的,中区一芾,是最早被开发的地带,因此,这里最主要的一条街道,便命名力皇后大道。此外,中区还有一条域多利皇后街,半山区有一条域多利道,而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海峡,名之为维多利亚港,香港岛最高的山峰扯旗山,英文称作维多利亚山,所有这些街名地区,皆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而得名。
香港首任总督是钵甸乍(国内译璞鼎查),第二任是戴维斯(旧译德庇寸),因此,中区有钵甸乍街,西环的摩星岭,英文名力戴维斯峰。
曾任香港总督的罗便臣有两个,一个是赫科斯·罗便臣,另一个是威廉·罗便臣。香港半山区的罗便臣道,可说是同时纪念这两个同名的港督的。
以麦当劳、宝云、卢吉、亨利·梅这几十港督名字作街名的街道,都在半山区以上。其中以卢吉道风景最美。它就在登山缆车的山顶车站后面,环绕扯旗山的那一条栈道,有如一座天桥,大雾时若隐若现。景色至美,故又你“天桥雾锁”,是昔日香港八景之一。
除了街名以外,早期的香港总督在这里留下他们的名字作纪念的,还有卜公码头和卜公花园,这是纪念1898年威廉·罗便臣的继任者亨利·卜力的。卜公花园在上少环普庆坊附近,这里本是人烟稠密的住宅区,1894年发生鼠疫时,其传染的中心就是这一带的居民。当时政府为了彻底扑灭这可怕的传染病,于是勒令居民迁移,将民房夷为平地,再建成卜公花园。
香港之所以沦为英国殖民地,是由于当时清政府腐败元能,加上英国的“船坚炮利”,故此,英国海军在香港开埠初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儿香港的地名中亦反映出来。如今香港的一些地名,便是纪念率领“远征军”来中国作战的舰队统帅和驻港海陋军将领的。例如中区的歌赋街和歌赋山,并非如字义所表示,是一个歌舞流连的饮酒赋诗的风流胜地。“歌赋”两字,不过是纪念于1841年领兵进攻广州的英军中将歌赋的。而德己立街和位于赤柱的德己立角,则是因歌赋的继任者德己立少将而得名。
说起来,现在自西营盘至石塘嘴一带的山上,仍有当年蛀军和设防的遗迹可寻。那里有一条卑路乍街,在附近山上的旧炮台称为卑路乍炮台。“卑路乍”是Belcher的译音,此人是1841年率领第一批英军在香港岛登陆的测量舰长,也是香港第一幅地图的测绘人。
卑路乍舰长率领的那艘海军测量船,名为“Sulphur”号,这就是“硫磺”的意思。因此,香港岛西端尽头的那条海峡,被命名力“硫磺海峡”。这不是说那一带出产硫磺或是海水有什么硫磺味,其名称不过由于英国一般军舰的名字而来。
此外,与香港第一任总督钵甸乍一同东来的海军少将柏加,是当时英国东印度舰队的总司令,在今日的柏加山留下他的名字。稍后的另一个英国远东海军总司令科讫朗少将,则在今日中区一系小街——阁麟街,留下了他的古怪译名作纪念。
赤柱的英文名是Stanley,香港仔的英文名是Aberdeen。这两千英文名都是人名,前者是中英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殖民大臣,后者是当时的外交大臣。而中环另有一条鸭巴甸街,也是因英国外交大臣Ab- erdeen而得名的。
坚道与荷理活道之间的伊利近街,今日虽已变成一条湫隘不堪的小街,但在80年前,这一区域,包括摆花街、士丹顿街在内,都是香港的时髦繁华区域,伊利近就是LordElgin,中国文献上译作额尔金。此人于1857年7月以英国特使身分奉派来港。1861年、月19日曾主持九龙尖沙嘴土地权割让典礼。
摆花街的英文名字LyndhurstTerrace(赖德哈斯侍卫),赖德哈斯特是早年的英国外交大臣,而摆花街道名字由来,是因为当时这一带是西卜妓院酒馆的集中地,卖花的小贩为了生意关系,也特别集中在这一带。遂有了摆花街的俗名。当年卖花的盛况,至今还在附近的德己立街留下痕迹。
坚道是纪念香港第一任裁判司威廉·坚(WilliamCaine)的,1841年春英国正式进占香港岛后,他就被义律任命为首任裁判司,这任命发表在第一号的香港宪报上。他当时还是英国步兵第二十六团团长。
威廉·坚又是香港警察的创办人,1843年春天,《南京条约》正式签字换文,英国舰队大部分已从香港撤退,香港的治安每况愈下,威廉·坚曾在这年5月颁布了香港历史上有名的戒严令:凡是中国居民,在日落之后至晚间10时,外出行走时每人必须手提灯笼一个,无者则以盗匪看待。并规定晚上10时以后,居民一律不得在街上行走。
由于近百年来,香港不断的移山填海,开阔道路,往日在中区称之为街的,而今差不多变成了小巷,如位于皇后大道中的吉士笠街便是,如今这条称为吉士笠街的陋巷,原是纪念Gutzlaff的。此人有个中文名字:郭士立,他在今天虽不大为人所知道,但在鸦片战争时期,却是一个使清政府提起了就要头痛的人物。
郭士立原籍德国,著述甚多,大部分是研究中国的。长江口外有一小岛,其上设有灯塔,中国称为大戢岛。外人则称郭士立岛,这也是因他而得名。
(晓成摘自《历史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