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无价
1992-01-01姚育明
姚育明
曾在内蒙购得一件玉饰,形如一滴水,几根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似佛又似菩萨的形象。粗一看,玉饰柔润圆滑,再细瞧,内里竟透出摧不动的金刚劲来。玉饰很薄。三毫米厚,颜色又极淡,略微有些绿的意思。如此的浅色却不透明,其中还有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粗糙痕迹。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看了都摇头,道:不是如玉。虽然不好,不过只需付四元八角人民币。
我用根绳子系上,挂在脖上,并对亲友说,将来我要把它传给女儿。
人们都诧异,何以将劣质货送给子女?有热心者为我介绍玉雕厂师傅,由我选块好料,专刻一尊佛或一尊菩萨或……“一只小狗”,我接着说。女儿属狗,但最终我仍是谢绝了这香美意。
这样的玉,我喜欢。喜欢它的旧,它的简单,它的不像玉又确实是玉的本色,更喜欢它那几元几角的价钱,这个数字给我一种亲近和随和。戴着这样的玉,我感到舒坦。精致昂贵的玉和我无缘,因为我怕摔了它,坏了它,失了它。我还怕它为我招来过多的目光,我不喜欢拥挤嘈杂的眼光在我的脖子间穿行,虽然它是一块装饰物件,我也喜欢它像我皮肤一样自然、安静。将来我把这样一块玉传给女儿,女儿也一定喜欢,因为那上面又多了做母亲的心愿。没有一个子女会挑剔母亲的礼品。玉片越不起眼,母亲越苍老,表达的意思也便越深厚。君不见年代久远或亲友赠送的东西总比崭新、高贵的东西有分量吗?不是真增加了数字上的斤两,而是视觉上有了沉甸甸的感受。有人还会说这是某种独特的心理作用,可这作用又从何而来?还不是那附在这简单而质朴的东西上的东西?
越是简单越是质朴越是一眼看透的东西,越接近人的心灵。就如那沙漠的贫困,大海的单调,天空的平淡,永远能让人领略从一极走向另一极的种种意趣。
我相信,将来谁要拿几百元乃至几千元的金银首饰去换这块几元钱的旧玉,我的女儿也不会同意,因为她知道这块玉是母亲曾喜欢过的。母亲将自己喜欢的东西给了喜欢的女儿,女儿就会双倍地珍爱,只要喜欢了,低廉的也成了无价之宝。
或许我所说的一切过于牵强?有时喜欢的并没有多少道理,喜欢就是喜欢,它不在乎公认的质量、形态、价格。
人能像这块玉一样,并不把自己当玉,也不抬高价钱,像块普通石头一样又不失却玉的本质,那该给别人多少喜欢?
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玉,我喜欢。
(乔美观摘自《知音》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