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箴言

1992-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2年3期
关键词:刊物母亲老师

路 易

父亲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近20年过去了,父亲留在家人记忆中的,更多的是一大堆的论文和书籍。每过一阵,母亲都要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抹去上面的浮灰,放在风中吹一吹,然后再放进箱子里面锁起来。这些东西成了家里最贵重的财产。

有时简直觉得不可思议:一个血肉之躯走了以后,竟会变成这么一大堆发黄的、平面的纸张和文字。在纸上记录下来的那些文字,难道便是生命的延续吗?

然而细细想想,父亲身后留下的东西,并不仅仅是那些有形的纸片或文字,还有一些无形的东西。

比如说:一句话。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沉默寡言的父亲却喜欢同我下象棋。

父亲在下棋的时候也同样不爱说话,而且很少给我赢的希望。我曾不止一次地跑到妈妈那里去告状:“爸爸又不让我赢。”妈妈于是便拉我去找爸爸兴师问罪:“你让孩子赢一盘,否则孩子不同你下了。”父亲笑笑,并不申辩,放好棋子,又轻描淡写地赢了我一盘。接着便会受一阵数落:“你怎么跟孩子一般见识。”父亲仍是笑笑。我就指天道地发誓再也不同父亲下棋。

过了几天,父子俩又坐在一起下棋。照例又是父亲连赢我几盘,照例又是母亲絮絮叨叨的数落。

也不知下了多少盘棋子,我终于有了一个机会,趁父亲疏忽之机,将死了他的棋子。我一蹦老高,跑去向母亲报喜。可母亲并不赞许我,却用满意的口吻去称赞父亲:“这才象个做父亲的。”我一下觉得自己的胜利似乎并不那么辉煌。父亲却仍是笑了笑,摇摇头。

这是我一生中唯一赢父亲的一盘棋子。事后父亲说了一句我一生难忘的话。可惜当时我并不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只是沉浸在自己小小胜利的狂喜之中。

后来,我再想同父亲在棋盘上一争高下的愿望已不再可能实现。

即便在弥留之际,父亲仍是这般沉默寡言。在我的记忆中,那天父亲只同我说了一句话,然后便是紧紧攥住我的手,直到母亲把我拉开。

父亲说:“还记得你赢棋后我说的那句话吗?想一想,想一想!”然后用劲握住我的手。

懵懂中的我,脑子里忽然象刮过一阵风暴一般,从很远的地方拣回那句早已被我淡忘的话。

喃喃地,我重复着父亲曾说过的话。我知道,在这个时刻以后,我会把这句话记一辈子。

我还知道,父亲的撒手离去时,心里是明了这一点的。

一句话。

这便是父亲最后留给我的东西。它使我的心理年龄来了一次飞跃。

小学的班主任经常向母亲反映:“这孩子,少年老成,一点都不天真活泼。”

显然,班主任的话并不是赞扬,而是担扰。母亲是个中学老师,因此很明白这句话中的潜台词。

少年老成的孩子想得多,坏主意多,不服管,容易成为问题孩子。

果然,小小年纪的我,干出了不少与年龄不相符的事。令老师头疼。

上中学后,我仍是一副成熟过早的样子。学校布置作文竞赛,题目是《除夕》。几乎人人都是写除夕时除旧迎新的欢乐时光,唯有我写的是同父亲诀别的悲惨景象。虽然这篇作文以其出人意料和别具一格而获奖,并发表在《中学生作文选》中,但有一位老师却断言:“这个学生心理不健康,他眼睛看到的东西同他的年龄不符。”

可母亲却对我说:“现在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而男子汉应顶起家庭的栋梁。”她凡事都同我商量,使我感到自己似乎真的已经长大了。

更何况还有父亲的那句话。

中学里,我经常写一些让老师皱眉头的作文,还不知天高地厚地乱投稿。

除了一些中学生作文选以外,我自己也不相信所投的稿能够在什么大报发表。我之所以不停地投稿,只是因为我总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为了父亲的那句话。

我收到的退稿信的数量很可观,我敢说是创下了中学生的记录。有人曾把退稿信都保存起来,我觉得这需要勇气。我每次收到退稿,都要很快地把其中写着“大作经研究不予刊登”的铅印信纸团成一团,扔进垃圾箱。我想我是怕失败,我渴望成功又明知不可能成功,我做这些事只是为了内心的一阵阵冲动。

有一阵,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宿舍里梦见父亲,梦见父亲紧紧地攥住我的手说:“想一想,想一想”。我觉得,冥冥中好象有一股力量,在推着我去做点什么,写点什么。

我知道,我无法抗拒这股力量。

中秋节前一天,我上完课去吃午饭,发现有不相识的同学在背后点点戳戳;“就是他”。我想一定是我屡投不中的情形被发现了,全校同学都在笑话我这个失败者,于是羞得满脸通红,扒拉完饭,跑到宿舍去躺在床上,还拉下帐子,装出一副已睡着的样子。

下午上课前,语文老师来找我。我想坏了,一定是老师也知道了,这太让人难堪了。可老师却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打破了我们中学零的记录”。

原来,当天的《文汇报》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我看到报纸后气都喘不匀,简直要晕过去了。

于是,我的脑子里又一次出现了父亲的形象。我知道,这一切都源于父亲。

是父亲在同我下棋时,慢慢道出的一句话。

当记者的梦,便是那个时候开始做起来的。

其实,按奥地利那个叫弗洛伊德的老头的说法,做白日梦大约是每一个青春期大孩子的必修课。比如爱吃零食的想当杂货店售货员,好斗一些的想当将军,而我则想当“无冕之王”。记者在我的印象中就是把那些玩弄“政治”的达官贵人的见不得人的丑事全揭出来,以保护象我父亲这样的人。

我找了不少关于记者的书来看,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表述:一个好记者应该具有这样的素质,当采访对象把你从前门赶出去以后,你再翻墙从后门进入他的屋内,直到得到你所需要的材料为止。于是,我觉得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练习跳高、翻越障碍等翻墙技巧。这使我的体育成绩优秀了好一阵。

除此之外,我觉得当记者还需要办报办刊的经历。于是,我串连了几个同学,自己写作,自己刻印,自己装订,办出了一本32开的小刊物。后来,学校愿意负担刊物的有关费用,于是,这份“民间”刊物便成了官方的校刊。

刊物名叫《听潮》。意即象潮声一般,由远而近,一波盖过一波。刊物也由32开变成了16开。

我想,我现在之所以能忝列记者之中,不能不归功于那时的不知天高地厚。而这一切,都是对父亲那句话的回应。

逝者如斯夫。

现在,当我坐在《文汇报》的新闻大楼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不断出现父亲和他说的那句话。

那天,母亲说父亲“这才象个做爸爸的”,父亲只是笑笑,然后回过头来对我说:

“棋要靠本事去赢。”

接着又拍拍我的脑袋:“其实,你的能力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得多”。

在医院中,父亲面对死亡,期望我能记住这句话。

那时,我还不懂什么叫“宿命”。但我明白,从父亲攥住我的手说“想一想”的时候起,我的未来已被设定了。

这便是那句平常而永恒的箴言。

(王健俊、柏礼摘自《现代家庭》)

猜你喜欢

刊物母亲老师
刊物贺词
给母亲的信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读者论坛等
编后絮语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