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怎样成为优等生的?
1989-01-01
在1988年法国举行的优等生会考中,共有186名学生获得了优秀奖。其中有9名优等生(年龄为17岁或18岁)曾获得各种荣誉、奖金和奖状,他们是尖子中的尖子。他们成功的秘密是什么?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
法国《问题》周刊两名记者在采访他们后作了报道。
这9名优等生来自巴黎的名牌中学和外省的重点中学。这些小伙子和姑娘是法国中学的旗手和欣欣向荣的会考制度(已有两个世纪历史)产生的佼佼者。法国中学优等生会考制度始于1747年,1986年进行过革新。1988年参加会考的人数增加了30%(共8645名,而1987年是6488名)。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样成为优胜者的呢?
他们虽来自巴黎或外省的重点中学,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之优胜是由于学校好。他们中多数出身教师家庭,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处在一种与学校里的环境十分协调的家庭环境中。他们进入学校后并不象一般的青年那样感到有什么限制,他们没有困境,甚至无需适应期。对他们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两个互相联系和彼此渗透的天地。这些青年人都爱学习。19岁进入高等师范学校的玛丽—克里斯蒂娜说:
“我看着姐姐读书,所以在上学以前我就会读书了。”正在撰写一部关于优等生情况的著作的让—克洛德·拉米指出:“我们在问他们时发现,他们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其次才是由于他们拥有较高的智力。”他们渴望知识,渴望学习,这成了一种巨大的动力,以至他们的父母无需督促他们读书。让—克洛德·拉米还指出:“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主动。人们很早就把他们当作成年人对待。他们学习成绩优秀,这使他们的父母更坚定了不干预他们的态度。”
他们不喜欢看电视,不喜欢摇摆舞,不喜欢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刺激性的东西,他们的主要满足来源于求知,因此他们是不大合群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成功的秘诀并不在于不可知的遗传密码,而在于学习的科学方法。诚然,的确有许多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是允许孩子拥有充分自由的,但他们的孩子并不因此就学习优良;许多孩子在学校里很勤奋,学习成绩却从没有超过中等水平。但上述优等生在学习态度上是一致的。让—克洛德·拉米发现:“他们中许多人学习时一贯细心,有条不紊。”练习本保护得很好,书写得整齐漂亮,作业完成得很好,所有这些似乎是这些优等生的生活准则。他们从小养成了这种“好习惯”,因而他们在摆放物品和安排时间方面就象军事生活那样井井有条。在这方面,在1988年优等生会考中获得三项奖励、在1987年优等生会考中获得两项奖励的法布里斯·马塔蒂亚可说是典范。他说:“我每天晚上10点钟睡觉,即使当时我正在看一部十分吸引人的但要到10点半才结束的电视。”
他们在学习方面下的功夫也是惊人的,学习是他们首先关心的问题,也是他们的主要欢乐。获奖者法布里斯·马塔蒂亚说:“我并不特别有天赋,但我比其他的同学下功夫多。”塞尔日·奥迪埃也说:“我随时都在学习。”
正象安托万·德拉加朗德里所指出的那样:“这些优等生养成了一种善于发挥想象力的习惯。他们在课堂上不是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而是努力把老师讲的和写的东西在脑海里转化为图象。这样,他们就逐渐具有了很强的理解力。”
这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在学习上所下的大量功夫也有不好的一面:这些学生很少参加校外活动(但那些把娱乐同在学校的优秀成绩统一起来的极具天赋的学生除外)。但是,这些年轻人并非不了解周围的现实情况,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广博的,因此他们比其他的学生更敏感。这些优等生可以成为一种榜样。在学校里的成功主要应归功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努力,其次才应归功于天赋。因此,其他的学生也同样能成为这样的优等生。这至少是安托万·德拉加朗德里的看法。他认为,应当破除存在天才学生的神话,因为一切都是一个学习方法问题。
(张文彪摘自《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