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人
1989-01-01张永杰
张永杰
从1979年开始,我国由“政治时代”跨入了“经济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新的一代人以崭新的面貌成长起来,并悄悄地步入社会生活和影响社会生活。这就是——
一、三代人
从“五四”运动到“四五”运动五十多年的历史呈现出明显的三个阶段:建国前的三十年,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及“文化大革命”十年。凡此五十多年的历史,基本上是政治的历史,可谓之曰“政治时代”。
“政治时代”的这三个阶段,培育了三代人:四九年以前的第一代人,十七年中的第二代人和“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第三代人。
尽管三代人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思想方法和行为特点不同,但是“政治时代”为他们的基本个性打上的底色却是相同的。
二、新的一代叠压着第三代人“代意识”的确立,第四代人开始成长起来。
第四代人是“经济时代”的产儿。
1.第四代大学生→六十分万岁!万万岁!
在第四代人的大学生中,首先开始的是思想方面的某种程度的参与,这种参与开始于他们对外国思潮的接触。这种接触对第四代人的固有头脑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冲击,对他们的世界观的形成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
接触外国思潮本身就是一个变看客为参与者的行动,因为它既是对传统的反动,也影响到传统的存在。在大学,它的影响力莫过于对课程设置、讲授内容与方法和培养方向的极大逆动。陈旧的教材不能满足学生们思索的头脑、照本宣科和因循守旧的讲课方式不能满足于他们新的思维方式,只重知识(或干脆讲是分数)不重能力的培养方向越来越使他们不耐烦。
他们喊出了“六十分万岁”的口号。但是如果把这句口号仅仅理解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因为有了能吃上香饭的铁饭碗而放弃努力的话,则有很大的片面性。可以说,“六十分”是大学生们在“时代”与传统之间妥协的数量上的协议,“六十分”表明的是这一代大学生对传统仍是宽容的,不过这个宽容有一个限度而已。
2.第四代城市青年→五·一九长镜头人们对1984年5月19日发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那场足球风暴至今记忆犹新。
这件以城市青年为主体的“足球事件”第二天便哄动了全国,接着又传遍世界。许多有眼光的记者、评论家和作家从中嗅到了一股令人深思的味道,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英国的一家报纸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五月十九日中国首都发生的球迷风暴,表明中国汇入了世界现代生活的洪流……
从第一批第四代城市青年走上社会生活开始,城市就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变化着的城市造就了新一代城市青年。他们的个性首先表现在经济行为中,他们从自己的切身处境中,直接把握住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特征。
他们的生活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在广州,花上十几块钱去一趟舞场,跳上两、三个小时的迪斯科被认为是极其正常的;在北京,为买上一张足球票而四处托人求情甚至干脆排上半天队也并不令人奇怪。
第四代城市青年个性的形成也在改变着城市。假如说第四代大学生是从长期文化的角度影响社会进程的话,那么第四代城市青年则是在影响短期文化的潮流。服装、流行音乐、化妆品、新的口头语,这些短期文化现象,主要地由第四代城市青年体现着和领导着。事实上,第四代人并不是轻松和无为的一代,他们在琐碎的、甚至是枯燥的平凡生活和工作中,承受着压力,在压挤中锻造着自己的个性。第四代城市青年几乎可以说纯然是在这新的社会现实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真正步入社会生活的开始,就面临了这股压力,并始终是在这种压力下成长的。因此,假如说新的社会现实在上几代人的生活底层上又涂抹上一层新的色彩的话,那么这种色彩就是第四代人的底色。
三、自我意识→主体价值体系
对于第四代人来说,什么是他们身上最重要的特征?他们身上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我意识。
对于前三代人来说,被自我意识到的“自我”是不存在的。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关“自我”、“个性”几乎从来没有被谈论过,更不要说“自我”问题在现实中会占有什么位置。
第四代人是自我意识极为强烈的一代。
第四代人对自我的关注,首先表现在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上。
自我成了个人价值的主体,也成了评判自我价值标准的主体。在个人的能力、知识和活动与社会要求的转换中,他们不是被动地适应着那个要求,而是主动地寻找社会的需要,并努力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主体价值体系具体地表现为“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对自我负责”。
自我设计是主体价值体系中第一位的问题。对于许多第四代人来说,自我设计已经成了他们对自己未来塑造的一个流行趋势,他们在口里讲自我设计,也在行动中设计自己的未来。
但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价值实现自由选择的系统,因此,实际上自我价值实现的充分自由选择是没有的。第四代人的所谓自我价值实现,事实上表现为一种曲折的过程,即一方面必须接受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一方面又去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正是今天第四代人自我实现的现实意义。
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第四代人追求的是对自我负责。对自我负责,就是自我承担价值实现的一切后果,无论这个后果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当着一个人去向另一个姑娘表白自己的爱情的时候,他的感情价值得到的回报可能是醉人的默默应允,也可能是悲哀的婉言谢绝,不管是哪一种结果他都得接受,只是接受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在第四代人那里,其接受的意义是他事先承认其行为的后果由他的行为本身促成的,因此,他负责自己的行为。
四、选择→“社会→个人选择系统”
在中国,也许还没有哪一个时代,象今天这样为人们提供了多重选取的环境。交由个人选择的自由度在提高,交由个人选择的范围在扩大。
这种变化为第四代人进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面对这种多重选择,第四代人跃跃欲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选择什么却是迷茫的,因为我们今天毕竟还是一个多重价值标准时代。
主体价值体系决定了第四代人的行为特征,这个行为特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他们不光要求着社会的选择,而且也自觉的选择着社会。
第四代人对社会的选择,首先表现为对陈旧传统的扬弃。这种反选择的选择,在第四代人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生活、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向时,几乎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可以说,在他们还没有学会赞成什么以前,他们就已经学会了不要什么。他们不愿一切听命于父辈;不愿按着父辈们凭一生经历总结出来的为人之道行事;不愿轻易地踏进一条由人指给的既定的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他们不再把“官本位”看做是至高无上的,他们甚至对那些钻营升官之道者深恶痛绝,因为“官本位”与“主体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第四代人在进行个人社会选择时,显现出一种不同轨协调性。不言而喻,传统会因惯性而发生滞后作用,使社会选择在许多方面不合理。大学生们的统一分配,虽然保障了他们的铁饭碗,但是以一部分人必须牺牲自己的爱好和目标及能力的有效发挥为代价。这里表现着社会选择方式、社会选择内容和个人选择的不同轨。另一面,第四代人也会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行自我的调整。这种不同轨协调,正是社会选择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趋向统一的基本力量。
五、感情的外倾性→感情审美中的个性气质因素
“志同道合”曾是评价完美的配偶的一个最好用语。但也许第四代人已经讨厌这一陈旧的用语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一用语中包含着一种苦涩的味道。
确实,几千年来爱情都是被包在一层厚厚的硬壳里,组成这个硬壳的材料有“志”、“道”、“礼”。虽然社会的形态在几千年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裹着爱情的这层硬壳却始终没有被敲开。今天,或许到了该由第四代人把它敲开的时候了。一位二十岁的姑娘直言不讳地说:我从来不认为“志同道合”有何等的至善尽美……
一个小伙子在谈到他择偶的标准时坦率地说:我的爱人必须是最美的。
第四代人的感情既丰富又具有多层次性,他们从不愿过份地压抑,总愿自由地外倾。这样一种特征起源于他们的感情审美中的个性气质。
经济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其中包括情感体验开放。第四代人的情感体验,已经基本接近于正常的情感审美。这种情感审美的主要特征,是对异性情感中的个性审美。
第四代人在情感审美上的注重个性气质,由于他们对行为方式上的“对自我负责”的特征而表现为外倾性。他们不愿过份地压抑自己的感情,而喜欢在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来一个大胆的表露。他们也许太过放肆,例如在人前的过份亲昵,对性关系的成熟理解以及过早体验,等等。无论这种情感模式有多少被外人看来不能理解的缺陷,但却随着现在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并发展起来。
六、主潮→思想超前倾向→发育并不完全的孩子
也许第四代人过份地关注诸如“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类终极问题,也许第四代人还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他们的思想和社会现实以及主体实践方面表现出的某种脱节,形成了“思想的超前倾向”。在这方面,他们比他们的前辈在同样的年龄段上走得更快。
1.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四代人对比于前三代人,他们最为超脱,还基本没有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只是配角,可以置身于社会现实之外观察和评判现实;他们没有受“文化大革命”的什么影响,没有对这一段历史反思的要求,他们关心的是未来,从来来出发以未来为归宿,正是第四代人的思想主潮。
由于如此,当第四代人从他们的未来观反观现实的时候,多表现为三分指责和一分失望。也许第四代人是最喜欢指责现实的一代,他们对现实往往抱怨有余而承受能力不足,往往理想主义的认为“该如何”和“不该如何”,而很少考察“是如何”和“为何是如何”。保持理想主义是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但是,必须从今天出发,不要抱怨现实,而要接受现实,尔后图谋改造之。
2.思想和社会现实
第四代人是思想和心理感受能力都极强的一代。但是,较之前三代人,第四代人又有着严重的先天不足,这就是他们与中国最广大的基层还没有结合起来,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中国最广大的人群的基本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这也许是他们作为一代人的缺陷。虽然对第四代人来说交流的日益扩大已成为一个趋势,但是虽然还缺乏深刻的内涵;他们往往浮在空中,跳望远方,而独没有看到自己的脚下。如果这种局面不尽快地结束,很显然,第四代人的成长将面临一个极大的障碍。
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指出,今天以至今后,再要求第四代人按照前辈们的方式去接触现实,不但是不科学的,而且是不明智的。
3.思想与主体实践→“声像不同频”
第四代人往往是意识到的多而做到的少或干脆不行动,他们的思想大于行动,理想高于现实,主体实践的内容单薄。
第四代人在思想与主体实践上声像不同频的缺陷,向所有的第四代人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当着把社会的主要责任交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承担得起?
4.超前效应
思想超前倾向并不永远具有危险性。只有当思想保持对现实的一定超前度时,社会才有可能向前发展。
第四代人在思想上的超前倾向,表现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和想象力,从此意义上说是表现了正效应的;但由于自身经历和外部原因造成的弱点,也会带来负作用。问题在于第四代人在何种程度上意识到这个缺陷和能做出多大努力来弥补这个缺陷。危险正在于他们还缺少这种意识。
但是,这个危险会得到不断消除。
七、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图景→从今天到明天
今天是社会如何将决定第四代人如何,到明天是第四代人如何将决定社会如何。从此意义上说,第四代人是属于二十一世纪的。但是,我决不赞成把第四代人叫做“二十一世纪人”。
很显然,从今天到明天还有一段长长的距离。在二十世纪的这最后十几年里,第四代人不会总是处在配角的位置上,他们将逐步地从配角向主角过渡。事实上,第四代人在各方面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已经表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必将伴随着时间(仅仅是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扩大,而他们自己将随着这种影响的扩大逐步确立自己的位置。历史证明,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虽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变动发生许多变化,但其基本的世界观和对世界把握的基本方式以及实践方式,将在三十岁以前形成;倘若说到更高一层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则在四十岁以前也大致完成了。今天的第四代人到本世纪末恰处于这个年龄段,因此我们可以说,从成长到成熟,本世纪的最后十四年,对第四代人来说至关重要。
第四代人当然懂得,我们急切地只是因为我们不曾拥有;要拥抱着这个我们还不曾拥有的时代,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未来的历史航船上没有看客,所有的人都是划桨手。
(秀芳摘编自《第四代人》)